自贸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动力
■从2013年9月至今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4.5万户,其中新设外资企业8300多户,占比18.4%。去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呈现逆势上扬态势,同比增长5.8%;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更是达到20%
■坚持制度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未变的改革初心。目前,已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这块改革试验田,企业的获得感越来越强烈:跨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带头“试水”,借助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让公司新产品上市时间缩短近三个月,企业对研发及科技创新的投入热情进一步激发;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跑来“尝鲜”,设立中国首家外商独资职业培训机构,从注册登记、筹建到正式开业历时仅半年……
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关键领域,上海自贸试验区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四梁八柱”,形成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正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促使市场主体活跃度逐步升级。从2013年9月至今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4.5万户,其中新设外资企业8300多户,占比18.4%。去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呈现逆势上扬态势,同比增长5.8%;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更是达到20%。
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发展动力的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动力。
坚持制度创新,提升改革含金量
普华永道最近干了一件看上去挺“不务正业”的事儿———开设自己的职业培训机构,还把首家机构放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前,我们就萌发了这一想法,因为普华永道在调研中注意到中国市场面临优秀人才短缺的瓶颈。”全程参与该项目的普华永道中国创新服务部主管合伙人蔡晓颖告诉记者,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让企业看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机遇。
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大服务业开放,2015版负面清单把“非学制类职业技能培训”放在了清单之外,这为外商独资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的设立打通了道路。在浦东新区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后,中外合作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设立审批权限下放浦东新区,并实行告知承诺制,“我们立马行动,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注册了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 (上海) 有限公司,这是中国首家外商独资职业培训机构。”蔡晓颖说。
坚持制度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未变的改革初心。“我们始终坚持不搞‘地方自留地’,不搞‘政策洼地’,不栽‘盆景’,用培育‘苗圃’的标准推进制度创新。”翁祖亮说,目前已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要让企业感受到实打实的便利,这就要求制度创新不断提升改革“含金量”。在备受关注的“证照分离”改革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明确,将继续推动改革全面覆盖国家、市、区级企业市场准入审批事项,还要探索建立针对市场准入审批事项的清单管理制度,结合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动态评估、分类施策、滚动优化,并使备案、告知承诺成为主攻方向。
告别碎片化,注重系统集成
这一边,事中事后监管将“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向全区所有监管部门推广,推动综合监管平台功能向联合惩戒拓展;另一边,实施“三全工程”,以企业、群众的感受度为衡量标准,建设高效优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显然,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早已告别碎片化的“单兵突进”,而是展开协同推进,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
“你可能想象不到,在完全不降低安全性等要求的基础上,一项改革可以让我们企业新品上市的时间缩短近三个月。”欧莱雅中国注册和宣称事务总监余晓在谈到“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时颇为感慨。
对于变化迅速的化妆品行业来说,这一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的举措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过去每一个色号的口红都要经过审批,现在试点备案后,很多当季的特别款、限量款就能以最快速度与国内消费者见面了。”
欧莱雅这一案例足以说明只有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更开。翁祖亮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着力完善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监管格局,推进以综合监管平台为依托的精准监管,以加快市场主体自律为目标的诚信监管,以行业企业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分类监管,以及以创新手段方式为支撑的动态监管。近期的重点是推进落实“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许可办理机制和“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监管协同机制。总体目标是实现浦东新区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综合执法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有效衔接和系统集成,形成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闭环。
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今年,国务院发布 《全面深化中国 (上海) 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为上海自贸试验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翁祖亮指出,进入新阶段,上海自贸试验区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聚焦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以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即“三区一堡”建设,努力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作为3.0版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大重头戏,“推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建设前不久已取得新进展。在国家质检总局支持下,“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地,率先探索互联互通监管合作新模式,在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开展多双边合作交流。
与此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各大片区也在延伸服务手臂,搭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企业的平台。世博片区在央企总部园区设立服务站,直接为央企总部提供政策、人才、金融等全方位服务,成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前哨站”;陆家嘴片区则发挥金融机构和会计、审计、评级、仲裁等专业服务机构集聚的优势,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项目融资和风险管理等专业服务。
围绕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点是加快探索设立自由贸易港区。翁祖亮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资源全球配置、要素流动自由、航运服务集聚、枢纽功能领先、监管安全高效的具有全球竞争力自由贸易港区,实施更为充分的开放压力测试,发挥标杆、引领作用。”以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为依托,创新监管制度、区域政策、管理体制,推动口岸作业和保税作业的高效顺畅衔接,探索保税监管与口岸监管系统对接、数据互认和功能叠加,实现区港一体化运作。
展望未来,上海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交出新的制度创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