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传绝活聚产业汇大师 “村改居”社区打造非遗保护新样本

2017-09-23信息快讯网

视频点击这里:“村改居”社区打造非遗聚集地(李政葳 拍摄/制作)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高龙、汉绣、木雕船模、雕花剪纸、黄梅挑花……昔日武汉最大的“农改居”社区,如今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聚集地。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村转社区”越来越多。江欣苑,正在为当下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树立起一个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实现社区文化再造的新样本。

 

村改居后,“高龙”仍能舞进城市、舞出国门

 

9月22日下午,在江欣苑社区的前坪上,表演者手持汉阳高龙正在演示扫高龙、举高龙、抖高龙等一系列动作。最后,表演者用牙齿托起数十斤重的高龙,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一种龙灯艺术,盛行于武汉市汉阳区的江堤乡、永丰乡及蔡甸区部分地区。它起源于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汉阳高龙采用竖式舞法,与其他各种龙灯均不相同,其扎制、开光及相关的焚烧抢福活动也颇具特色。高5.9米、重95斤的龙头是其最显著的标志。高龙至今保持着14段的切割式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其12节龙身代表着一年12个月……”江欣苑社区高龙博物馆馆长陈满祥说。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传绝活聚产业汇大师 “村改居”社区打造非遗保护新样本-信息快讯网

 

汉阳高龙(李政葳/摄)

 

江欣苑社区是一个典型“村改居”社区,居民过去是武汉市汉阳区渔业村的村民,世代靠种田、捕鱼为生。2007年,因为城中村改造,他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进了江欣苑这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成为了城市居民。

 

随着入住崭新而陌生的社区,原有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龙”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空间和生存土壤,出现了培养传承人难、组织表演难、活动经费难、无表演和扎制场地等一系列问题。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绝活,如何走进新的城市社区?经过社区居委会多方努力,最终依托社区现有的1万多平方米的门面房,组建了“武汉高龙制作传承培训部”“武汉高龙生产制作部”“武汉高龙表演培训部”,以及“武汉高龙博物馆”等,使武汉“高龙”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现已组建了10多支高龙舞龙队,传承人多达300余人。

 

2007年,武汉高龙被授予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可喜的是,自2014年起,“高龙”连续三年赴台湾表演,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表演,带动了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

 

以“高龙”项目为引导,打造非遗聚集地

 

“12岁起学徒,学习汉绣的剪样、画活、配色、刺绣、成装等全套工艺流程;近年来致力于汉绣资料的抢救和整理工作,已经整理出2000余件(种)资料……”在江欣苑社区内,84岁的汉绣大师任本荣讲述着自己的从业经历。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传绝活聚产业汇大师 “村改居”社区打造非遗保护新样本-信息快讯网

 

汉绣、剪纸、黄梅挑花等非遗项目传承人(李政葳/摄)

 

不仅仅是汉绣,这里还有黄梅挑花、剪纸、江汉平原皮影戏、荆州铅锡刻镂……2012年,江欣苑社区以“高龙”保护为基础,探索生产性保护传承方式,以自身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龙”为引导,同时由村民自筹和社区补助资金,吸纳湖北省内54个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商品化程度较低、传承人生存艰难的世界级、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项目,先后建成“一园两馆”:武汉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和高龙博物馆、汉绣博物馆,集保护、生产、展示、销售、传承为一体。

 

2012年,黄梅挑花传承人石九梅、江西皮影传承人汤先成、汉绣传承人任本荣、武汉花灯传承人刘泥巴、汉阳高龙传承人刘卫祥获得区级英才奖。任本荣、石九梅、刘泥巴等传承人还被江汉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成为省妇联、市妇联培训基地的讲师。2013年,园区八个项目随湖北代表团出访台湾,进一步提升了武汉高龙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初步探索出一条项目带动文化发展、以社会资金为主题让大师作品变成商品的大规模非遗保护与传承园区。”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说。

 

活态传承非遗项目,让文化产业惠民利民

 

在社区办公楼内,社区医院、汉绣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等设施应有尽有,社区居民喜乐融融,精神富足。“在城镇化推进中,农民洗脚上岸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洗脑进城,怎样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带进社区。”胡荣明说。

 

目前,江欣苑社区非遗文化等产业红红火火,居民也从产业发展中受益。此外,江欣苑还推出了“社区之歌”“江欣苑故事”“居民家事点点歌”等文化品牌,《社区报》也进门入户,发展了“赛家风”公益联盟等32个“微团队”,先进文化成了社区主流。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传绝活聚产业汇大师 “村改居”社区打造非遗保护新样本-信息快讯网

 

社区汉绣博物馆(李政葳/摄)

 

该社区巧妙发挥“农改居”社区人员资源,合理搭建非遗平台,既弘扬传承了优秀文化,又破解了“农改居”社区的文化建设、大众创业难题。传承园一期“百工坊”免费为汉绣、木雕船模、雕花剪纸、黄梅挑花、荆州漆器等项目,提供2.5万平方米的非遗展厅和传习所。湖北省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28项已签合同尚待入驻园区;二期“楚香汉味”也于2014年6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截至目前,园区有非遗学员1300多人,带动上千人就业,9所大学在园区建立了研究生实习基地和产品研发基地。2015年以来,传承园还开通了网站,并与淘宝网等合作打造展销平台。

 

“这样的传承模式很好地实现社区文化再造,达到了非遗活态传承,实现‘艺在社区、艺美社区、艺活社区’的目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传承、保护、弘扬与民众的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不仅有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也有力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胡明荣说。

 

【相关链接】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传绝活聚产业汇大师 “村改居”社区打造非遗保护新样本-信息快讯网

 

汉绣,道教法衣

 

●汉绣 流行于湖北荆州、武汉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逐渐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汉韵,在中国刺绣园地里自成一格,大放异彩。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传绝活聚产业汇大师 “村改居”社区打造非遗保护新样本-信息快讯网

 

民间美术•黄梅挑花——《背面》作品

 

●挑花(黄梅挑花) 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黄梅挑花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绣在底布经线和纬线交织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传绝活聚产业汇大师 “村改居”社区打造非遗保护新样本-信息快讯网

 

高龙舞技之“顶”

 

●龙舞(高龙) 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一种龙灯艺术,盛行于武汉市汉阳区的江堤乡、永丰乡及蔡甸区部分地区。它起源于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汉阳高龙采用竖式舞法,与其他各种龙灯均不相同,其扎制及相关的焚烧抢福活动也颇具特色。汉阳高龙于1999年应邀晋京参加中华舞龙大赛,获得全国首届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第一名。

 

来源:光明网

宝山区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近日开工
丰田有望打造全新性能车系 有多样选择
小狗钱钱CEO甘俊杰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温度的理财平台
本田推全新概念车 由中国设计团队打造
网络视听产业正面临良好发展契机
13项非遗技艺亮相豫园中国日
国兴而贵师 习近平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
美国贸易保护的大棒既不新鲜也不恰当
“超越摩尔”中试线打通先进半导体产业链
高校打造5种风格寝室样板房 启发新生DIY
上海创意产业博览会全球征集吉祥物
社区教育发展再出新招 上海社区学院成立
保护你的网络安全,这些原创动漫不容错过!
“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化艺术大师作品展”开幕 勾勒有血有肉的“巨匠”形象
沪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将布局5个加氢站
科创中心建设提升申城竞争力
“建”证永恒“枫”雨同行
“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在京举行
打造一个会“呼吸”的阅读世界
牢牢把握土地供应和产业准入底线
“和食热”致日料专业中国留学生大增,细数那些世界非遗美食
迈凯伦携手视频游戏联袂打造光之利刃GT虚拟概念车
沪首个镇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出炉 七宝镇未来将打造“一核两翼”战略布局
“超级黄金周”打造“幸福产业”
2017大师对话:鲁迅与夏目漱石
沪上创意书店打造150米最长书架墙——言几又长宁来福士再开一家标准店
“草根”社会组织嵌入社区贴地服务
斯诺克上海大师赛11月13日开杆 丁俊晖亮相上海旗忠网球中心
国家林业局:我国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十九大时光 | 上大师生细数五年来科技创新的“中国突破”,自豪感使命感荡漾在大学课堂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