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企业“难点”“痛点”“堵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找准企业“难点”“痛点”“堵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市委全会让列席会议的企业界人士倍感振奋
■报记者 徐晶卉
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是一个地区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软实力。十一届市委三次全会提出,要通过大调研活动,找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分类施策,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真心帮扶企业发展。列席会议的企业界人士对此倍感振奋,纷纷用“对发展有信心”“对未来有预期”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环境好不好,企业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列席会议的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黄震是一位“80后”创业者,对上海的营商环境感触颇深:“年轻创业者不适应递表格、跑窗口那套传统沟通方式,只希望效率能提高一些。过去,我们从中兴镇到崇明区政府办事,来回要花费半天时间。现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扁平化,遇到问题能及时沟通,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要破除信贷、上市、税收、创新、招投标、人才等方面的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多渠道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李强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这些“点”让黄震觉得“说到了心坎上”。他说,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融资难,“我是做农业科技创业的,农地上的建筑物没有产证,无法作为资产抵押,在银行贷不到款。中央有支持三农的政策,但因缺乏实施细则而长期无法落地。我们担心发展慢了,错过了好时机。”
只有打破“玻璃门”“旋转门”,努力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才能让企业放心发展、放手去干。列席会议的上海致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党委副书记杜洪斌做了两个“对比”:在同样的信用等级下,国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会有差异;在同样的报表情况下,国资可以取得信用担保,而民营企业则需提供资产担保,“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融资成本、税收政策上还有不少可以完善的地方,我希望政府能给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
上海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必须把营商环境看作重要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出席会议的市委委员在讨论中对于政府在打造营商环境中的“主体作用”认识更加清晰:作为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的主体,政府要在改善环境上下更大功夫,使环境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硬实力。
市委委员、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本才说,改善营商环境,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努力营造公平公正、活而有序的政务生态系统。公正指数和效率指数是评价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重要点位。公正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国公司、民营企业是否愿意扎根,特别是一些外企就认为只有通过法律方式确定下来的东西才能“让人心里有底”;此外,在决定一家企业投资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立法“效率”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大家都在研制无人驾驶汽车,地方交通立法对此若能“快半拍”,就将吸引更多企业探索创新。
市委委员、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汤志平则坦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各座城市的营商环境都在改善,我们要一个一个分析指标,正视上海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用包容审慎的态度创新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大调研就是一次查找问题的行动,只有找到问题、找准问题,改革才有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