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实国家战略中构筑上海发展优势
十一届市委三次全会昨天举行。市委委员程向民、许立荣、唐海龙、焦扬、汤志平、李跃旗(从左至右)在发言。均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报记者 钱蓓 徐晶卉
2017年倒数第二天,星期六,整座城市洋溢着辞旧迎新的祥和气息。中共上海十一届市委三次全会在世博中心召开。会期一天,议程紧凑,散会时分已是华灯初上。
今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市委全会呈上了2017年的成绩单:上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呈现增长更稳、结构更优、效益更好的高质量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5%左右。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即将到来的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在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实现新作为,上海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有“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
市委全会指出,要以更加扎实有力的行动,在落实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中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特别是要彰显功能优势、增创先发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厚植人才优势。明年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工作着力点: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制度供给、扩大服务功能、创造品质生活。
■强化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政府层面的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作为土地资源极为稀缺的超大城市,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根本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
上海谋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许多年,对“创新”二字的认知不断深化———创新不只是企业层面、社会层面的事,更是政府层面的事。本次全会对当下上海的创新驱动提出新的要求———要更加重视通过政府层面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工作创新、管理创新等,在落实国家交给上海的战略任务中,以创新的思路进行探索实践,趟出新路子、不辱新使命。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上,要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发挥好先行者、试验田的作用;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要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抢占战略制高点;在全球制造业经历重新洗牌的当下,上海要以创新为引领,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市委委员、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说,以“创”字作为区域品牌的杨浦区对此深有感触,杨浦区科技教育资源优势突出,它们所蕴含的创新元素,帮助上海东北角这个老工业城区实现了转型突围。但杨浦区想要成为上海的创新创业热土,必须解答好“创新两问”:如何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如何更好发挥科教人才的创新优势?
“必须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做好政府自身改革这篇大文章,以更好的环境增强吸引力、竞争力;要更好发挥科教人才的创新优势,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举措,进一步谋划和搭建创新平台、事业平台,加快培养集聚高端人才、高素质人才。”李跃旗介绍,2018年首个工作日,杨浦区就将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和人才服务工作初步方案的调研。
■突出制度供给,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不久前,北京市相关部门发布了全国首个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规范,无人驾驶车上路测试告别“政策真空时代”;而就在几个月前,百度无人驾驶汽车还因为在北京五环路变道压实线吃了张罚单。市委委员、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直言,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国内互联网巨头和大型车企都在这一领域深度布局。政策出台快一步的地区容易形成“虹吸效应”,“吸”走其他地区的生产要素,“出台政策是一种制度供给,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最缺的就是制度供给,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
市委全会对“制度供给”作了名词解释:制度,是由法律、法规以及重大政策等组成的行为规则总和,制度供给是通过法定程序设立和创新行为规则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明确经济社会运行规则。在制度供给中制定、修改规则实质上就是改革。
制度供给的主体同样是政府。政府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把新的要素引入原有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实现新的组合,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善、更加优质的制度保障,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全会为上海增强制度供给指明路径: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固定下来;对一些新领域、新问题,一时还看不清楚的,要划出底线,给出一个相对明确的预期。
■扩大服务功能,认清经济中心城市的使命
上海要建经济中心,什么是经济中心? 市委全会指出,“中心”不是自封的,关键要看辐射带动力,看能不能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上海来说,服务功能是核心功能,是经济中心城市的使命所在。集聚、辐射、带动的服务功能越强,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就越巩固,这永远是一个相生相成的双赢过程。
“上海服务”这个品牌要打响。与会的市委委员一致表示,上海具有厚实的发展服务经济的基础和条件,要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上海服务”应该成为优质服务、高端服务的代名词,重点要瞄准国际标准提高配置全球资源的能级,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定价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航运枢纽港功能。
就在全会召开前一天,上海港刚刚成为全球首个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的大港,并且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从服务的视角看,上海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市委委员,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介绍:“我们正在跟上海海关对接,试点提高贸易通关效率,提升上海口岸服务软环境。比如进口货物报关,货物在国外一装船就向海关申报,不要等到船到了再报关,这也是强化航运枢纽港功能的举措。新年第一个星期我们就开始准备具体方案。”
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同样是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市委委员认为,明年开始国家将在上海每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党中央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重大举措。上海要抓住并用好这一重大机遇,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提高全球消费集聚度、消费服务便利度,形成与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业文明。
■创造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全会指出,要创造高品质生活,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民生保障方面,要精准对接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准确把握需求的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益和水平;在社会治理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突出精细化管理,紧盯影响城市环境、运行秩序的突出问题,强化标准管理,强化科技支撑,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市委委员、宝山区委书记汪泓介绍,近年来上海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越来越多地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群众工作方法结合,比如宝山区推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系统“社区通”,在全区居村实现全覆盖,吸引42万名居村民、31万户家庭实名加入,4万余名党员在网上亮身份、受监督、起作用,400多名社区民警上线提供服务。自2017年2月启动至今,这个平台已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3.2万余个。
“上海文化”是这座城市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有市委委员指出,“上海不仅有‘十里洋场’‘万国建筑’,更有梧桐树下小洋房、里弄小巷石库门”,对于这样的文化标识要高度重视。上海文化资源丰富,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做足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的文章。市委委员、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沈炜特别指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拥有一大会址这样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必须精心维护,市委党校计划将一大会址作为“初心教育大讲堂”,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干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