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分数论:上海推“绿色指标” 让学习性价比更高
89.3%的小学生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上海:“绿色指标”让学习“性价比”更高
一些细微的改变正在上海的小学课堂上出现。以最难上的小学生数学课为例,你可能会在课堂上发现小圆片、春节剪纸、小三角片等,这些教具的应用,让孩子们更愿意和数学教师一起“玩”。
日前,上海市教委正式发布2016年度上海市小学“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并对外“剧透”了新款“绿色指标2.0”的研制情况。“绿色指标”这项自2011年开始就成为上海小学生减负“硬招儿”的评价制度,执行以来争议与赞赏并存。到了今年,市教委用一系列详实的第三方调研数据宣告——上海的小学教育质量呈现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除学业水平外,一个学生到底成长得“好不好”,还应从学习动力、学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作业多少、睡眠时间等多个维度来考察。说直白些,一个孩子在学习中的付出和收获,“性价比”高,才是真的好。
小学数学教师的改变
在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浦师附小”)的校园里,每个年级、每名学生上完课都会收到一张“课堂教学评价表”,评价表由任课教师和学生本人共同填写。以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课程为例,评价表会要求学生确定:是否学会乘法分配律、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生活中什么问题、乘法分配律中的几个知识点是否学会等。
评价表一填完,教师就会回收。每名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教师都能在第一时间收悉,并在课后安排时间再单独教授相关知识点。
这种做法,将原本仅用课堂测验来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做法彻底改变了,新方法不仅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还让教师及时掌握了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及时作出反应。
“过去,作业布置下去,家长教孩子做一遍,不会的地方孩子照样不会。要过一阵子,到了小测验时教师才会发现,孩子原来不会这个知识点。”数学分管教导丁熙琼是看着“绿色指标”在小学校园里步步推进的。
这种全新的评价方式,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尤其大。以往,数学教师评价学生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看分数”,但“绿色指标”推行后,数学教师要关注的问题变多了。
浦师附小的数学教师,现在要在课堂上考察孩子们的专注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以一年级简单加减法为例,那些早在幼儿园阶段就把数字加减法背出来的孩子,在小学课堂上不再有优势了,因为教师会让孩子们“摆学具”。“一边动手摆,一边用嘴说。做出一道题,要说出来为什么这么做。”丁熙琼告诉记者,“学习过程”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来考量,哪怕是对教师的考核,也把“怎么教”看得更加重要。
这么一来,那些专注力很好、学习兴趣浓厚,但有可能分数不高的学生,也会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赞赏。
丁熙琼发现,数学课甚至还有历练孩子品格的作用。每一次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孩子们都极其诚实,“不会就写不会、没认真听就写没认真听,他们还会自我反省,下一节课或者回家应该加强哪方面的锻炼。”
“性价比”更高的学习
“绿色指标”推出伊始,曾收到一些专业课教师的质疑。因为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一些细节方面却还不够细致。比如,它要评价一名学生是否“身心健康”,但以当时的技术手段,只能评价“身体健康”,无法触及“心理健康”。
而对学生而言,“绿色评价”显然性价比要高了很多。以往在学校里待上一天,学生收获的可能只是一张成绩单;现在,他可以收获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10项综合能力评价。
根据此前7年的绿色指标执行经验,上海市教委即将推出升级版的“绿色指标2.0”系列,10个一级大指标不变,但在具体的二级指标上,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增补与修订。
比如,“绿色指标2.0”将“教师教学方式”一项的评价改为“教师课程领导力”。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周勤健介绍,这是为了避免教师成为一个纯粹而死板的“教学执行者”角色,从而更多地激发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一线的研究能力与活力,“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更多立足于教学层面,具体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尤其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上”。
在“绿色指标2.0”中被细化的还有“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两个概念。此前,它们被统称为“学业负担”,但更新后的评价体系用两个二级目录将二者进行了区分。“学习负担”用来测评外在的学习强度,“学业压力”将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内心感受。
2016年的数据显示,“绿色指标”施行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培养,各项比例均高于2014年统计数据。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有所改善,每天睡眠时间在9小时以上的学生所占人数比例较2014年高了2.2个百分点。不过,数据同时反映出小学生仍有较高的学业压力,学生放学后的体育活动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偏少,有43.3%的小学生反映参加了校外与考试学科相关的补习活动。
2.0版绿色指标如何“落地”
再好的评价标准,都会遇到如何在基层学校“落地”的问题。更新换代后的“绿色指标2.0”要求学校对教学成果、教师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价体系的整体改革。如何建立一套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弱化学生分分计较的观念,是摆在许多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徐汇区上海小学尝试了一套新的测验评价体系,学校选取了四、五年级各一个班级进行试验:变语文、数学测验为练习,减少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次数;变“总等第”为多个方面的“分项等第”,弱化学生分数观念的同时,方便他们更加熟悉自己的弱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成效显著。
上海小学校长毛坚琼讲述了一个在试验期间发生的故事。学校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在语文期中练习时,当场被监考教师打了个“D”。由于孩子处在毕业班的关键时期,家长十分紧张,找到学校了解情况。
原来,监考教师是在卷面上“书写与态度”一栏打了一个“D”。要知道,在以往的考卷中,“书写与态度”项只占卷面分约5%。在等第制实践后,学校将这原本看似“微不足道”的5分单独立项,并规定由监考教师进行随堂评价。
这个“D”带来的结果出乎校方的意料。这个原本从低年级开始就不重视学习习惯、书写习惯的家庭,突然被触及到神经,“以前各科教师跟家长苦口婆心说了多少遍都没用,现在一下子变好了,孩子书写工整了、上课也专心了”。
这个案例后来被毛坚琼放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进行讲解,一时间在校内激起了波澜,“大家看到了教学与评价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工作推进获得了教师的理解”。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绿色指标2.0”将上述关键能力的评价全部细化到了可以操作的层面。周勤健介绍,“绿色指标2.0”新增了对学生艺术素养、传统文化的评价,国际视野的评价,“这对教师来讲很难,不同于传统的’刷题’和操练,它要求教师把注意力转向到对学生上述关键能力的培养上。”
在评价学校的教学成果时,“绿色指标2.0”再次强调要摒弃以往的“唯升学指标”论,建立一套全面而科学的评价体系,起到“风向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