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例!仅重2克续航12年,世界最小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

2018-08-13信息快讯网

上海首例!仅重2克续航12年,世界最小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信息快讯网

▲起搏器植入心脏右心室

“起搏器真装上了?怎么一点感觉也没有?”73岁的老靳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心口,惊奇又兴奋。此时距离他进入医院做手术,还不到八小时,他已经可以下地活动了,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上海首例!仅重2克续航12年,世界最小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信息快讯网

▲医生反复确认起搏器抵达最佳位置

就在今天上午,老靳在上海瑞金医院接受了一台特殊的手术,一颗如同胶囊般大小的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中外医学专家的见证下成功植入他的体内。这是上海首例经皮股静脉穿刺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手术,也意味着在上海中山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中国七大顶尖医学中心同期启动了该世界最小起搏器在中国的上市前临床研究。

心脏起搏器技术的临床应用,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濒于死亡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这项技术也是数百年来十多代科学家智慧与不懈探索的结晶。中国心内科专家告诉记者,随着我国加快对临床急需、紧缺等医疗器械审评审批速度的加快,此类新技术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更快地惠及中国患者。

上海首例!仅重2克续航12年,世界最小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信息快讯网

▲中外团队见证这颗胶囊状起搏器“安家”首批中国患者的心脏

“救命胶囊”安家心脏

“抓住,完成,完美。”随着中外专家借助X光透视画面经三次确认,起搏器抵达右心室最佳位置,宣告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小心脏起搏器完美落户中国病人的体内。此后,它将任劳任怨、全年无休地担负起守护这颗心脏的职责。它的“工龄”可不断,借助一颗超级电池它将续航整整12年。

这个患者名叫老靳,他是这颗“救命胶囊”的首批中国患者。

老靳患的是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简单说,他的心率就像“失灵的打桩机”,时快时慢,快的时候心里像揣了一只兔子,慢时一分钟只跳28次,还有一次走在路上突然眼一黑,晕到了。

像老靳这样的病人不少见,他们均为这个被称为“快慢综合征”的疾病折磨,安装起搏器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不过,老靳有20年高血压病史,心脏肥大且有直肠癌手术史,若采取传统方法植入起搏器,创伤很大。“再做手术,老人能不能吃得消啊?”家属很揪心。

技术的进步让老靳等来了这颗“救命胶囊”。今晨9点,随着老靳右侧大腿根部被细针刺入,这场特殊的手术开始了。借助传送管道,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吴立群教授将这颗胶囊状的起搏器经大腿股动脉一路经血管送抵目的地——右心室。经导管向前方喷射造影剂显影,吴立群小心翼翼地将起搏器释放,并左右牵拉测试起搏器的四只“小爪子”,确认起搏器已牢牢扎根心肌壁,完美落户。

整台手术耗时40分钟,在助手金奇副主任、潘文麒副主任、凌天佑医生及张凝医生的通力协作下宣告成功完成。

上海首例!仅重2克续航12年,世界最小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信息快讯网

▲目前世界最小起搏器,外形如同一颗胶囊

比传统起搏器“瘦身”90%

这是一次针对起搏器的大幅度“瘦身”,这颗胶囊状起搏器相比现有传统起搏器小了90%,重仅2克。不止于小,它也克服了传统起搏器的诸多短板。

“传统起搏器使用年数长了之后,容易产生囊袋感染化脓,导线的感染发生率也在2%-3%。”吴立群教授称,这颗最小起搏器是无导线的起搏器,不仅没了导线感染的风险,也不再需要在患者前胸的皮下埋设囊袋,降低了相应感染风险。另外,经大腿股动脉的行走路径,还让该植入手术的创口几乎为零。

从传统起搏器需要打开前胸植入,到如今经大腿血管植入、实现几乎“无创”的操作,治疗结局的变革进一步减少了对患者生活、工作的影响。

今天上午,吴立群教授领衔的电生理治疗团队成功为五名中国患者实施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41岁的舞蹈老师琳琳也是其中之一。五年来,时不时眼前发黑的经历让她苦不堪言,一次舞蹈课上,她差点晕过去,随后心悸头晕的症状持续加重。因为害怕留下刀口,她迟迟不肯手术,但也捧着一颗不晓得何时会发作的心脏而惴惴不安。“以前听说装起搏器至少要在医院躺上两天,可我今天做完手术一点感觉也没有。”琳琳直呼“太神奇了”。

这颗迷你起搏器还兼容MRI核磁扫描,让患者可以放心接受影像扫描诊断。

上海首例!仅重2克续航12年,世界最小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信息快讯网

▲吴立群主任与胶囊起搏器

审批提速让好技术更快惠及患者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两万名患者植入了这颗胶囊状起搏器,集中于欧美地区。该起搏器在全球已上市五年,这是它首次进入中国。

“(手术)台下的人比台上的还多!”尽管在海外已有不少的“服役”成绩,考虑人种差异等安全因素,根据我国药监部门的规定,这次该起搏器进入中国还将先通过上市前研究,获得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证据。所以,这次手术在诸多中外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完成。

据悉,此次上市前临床研究将在北京的阜外医院、安贞医院、上海的瑞金医院、中山医院、浙江的浙医二院、四川的华西医院、江苏的江苏省人民医院这七大医疗机构开展,计划总计入组80-85名患者,为确保数据均态,每个医疗中心承担8-15例患者,计划半年内做完。随后,相关临床数据将送呈国家药监局,随着我国审批审评流程提速,这类好技术有望更快惠及中国患者。

专家也谈到,“起搏器技术还有望进一步升级!”原来,1958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院植入了世界首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此前,人类对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研究已历经百年,可追溯到18世纪,期间有机缘巧合的发现,更有不懈探索的成果,直到今天,心脏起搏器才成为众多患者赖以生存的高科技设备,并还在不断迭代,变得更好。



作者:首席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李东

图片:唐闻佳 摄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李雪林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挽救眼球的新方法!上海再完成两例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
永不认输的跑者!55岁武汉大叔“西风哥”戴心脏起搏器完成上海城市定向跑
银河系中心核球是花生形的吗?“科学追梦人”打开六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芭蕾的脚尖永远前行
非洲大陆跳动起一颗上海制造“中国心”,中国心脏介入培训项目惠及更多国家
大江东:对标日本,上海誓言用3年力推“垃圾革命”
静安区研发“智能导引”,办事指南由“一本书”精简为“一张纸” | 上海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着力优化营商环境④
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投资贸易“引力场” | 聚焦“上海扩大开放100条”
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科学成熟的开发方案形成前,宁可等一等
看世图公司如何让中国与世界好书共享
中国小学生暴风式脚速赢得世界杯!国歌奏响那一刻燃哭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⑦ | 陈来:跨文化对话、人伦日用中,儒学“又新”
平均年龄33岁,最小的只有24岁,上海第三批55名援藏教师今满怀豪情奔赴雪域高原,誓要在那里埋下希望的种子
这个医生自造器械“杀死”130名患者,5次被起诉。至死都没能平息争论“医生是否代表上帝”。如今他的故事搬上了大屏幕……
“稀缺医疗资源”!全国病理医生缺口9万,上海创新打造“云病理”惠及千万疑难患者
【中国梦·践行者】修脚师的"逆袭":42年医治20多万患者 让修脚"国术"走出国门
顶着41℃的炙烤,为患者做检查!市一医院眼科最高日门诊量超1600人次,各部门严阵以待确保患者“清凉”就医
降胆固醇新药在华获批,为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提供新机
樊胜美傍上老谭?靳东新剧《如果岁月可回头》牵手蒋欣、左小青
塞内加尔小哥心里话:中文为我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史上规模最大最多样,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京召开!莫兰主席:全球危机中更需“学以成人”
刘统谈上海解放第一年:没人管好上海?但共产党做到了
在彩云之南烙下“上海医生”金色品牌
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第二年: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提升考生满意度
2018上海书展 | 我们真正想要做的是感动星辰
2018上海书展 | 理想的阅读,就是不断地重访
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四个项目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微信游戏植入广告“用力过猛”,小程序上的广告频打“擦边球”,谁来监管?
湖北襄阳​长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广西千年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神奇宁夏|同心县扶贫车间产出世界一流“软黄金”
不辜负患者“以性命相托”——迎接首个“中国医师节”
时隔60年,中国第二例超级细菌感染患者经噬菌体治疗痊愈
不良生活方式加速心血管疾病风险,年轻心脏病患者人数增加!沪港两院士:预防心脏病,请“笑多一点、幽默多些”
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沉迷电子产品是罪魁祸首
抑郁症患者到底是怎么想的?看了这个实验你就全明白了
发现肺癌就直接送手术室切一刀吗?手术对器官最小程度的损伤才是肺癌微创治疗的目标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