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的启示:力争以“上海出品”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大江大河》从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的优秀传统出发,走进改革发展的第一线,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以生动的故事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时代的追梦者、奋斗者、奔跑者塑造了精神的肖像和行动的历史。
正因为此,该剧在首轮电视播映的25天内,全程占据55城卫视收视第一名,连续24天收视率破1,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实现了双台破1,并创下收视率1.419,市场份额4.99%的佳绩。同时,该剧在豆瓣获得8.9分的高分,成为2018年国产剧口碑之王。
1月14日下午,电视剧《大江大河》研讨会在沪召开。该剧出品方上海广播电视台、正午阳光影业和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各地专家学者、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以及部分上海文艺创作单位、媒体齐聚一堂,总结该剧的成功经验,为下一阶段上海文艺创作出谋划策。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剧体现了上海文艺创作的高度和深度。它能突破年龄圈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益于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得益于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的创作理念,得益于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的创作态度,也得益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实践。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上海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和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的启示和良好的激荡作用。
与会者一致号召,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向《大江大河》的主创团队学习,力争在今后几年的重要时间节点都推出一批能够在历史上打下烙印、在人民中留下口碑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立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上海,立足承担新时代重大使命任务的上海,文艺创作者需要用改革开放的精神、富于创造的精神,把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浓厚氛围营造好,力争以“上海出品”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进一步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以昂扬向上的主基调、充沛的正能量,唱响时代最强音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大江大河》能打通观众年龄层,“精神力量”是关键词。专家认为,正是该剧贯穿始终的昂扬向上的主基调、充沛的正能量,唱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最强音。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可以表现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但要朝着一个明亮的方向,给社会和观众以积极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该剧为伟大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作出了一个准确、艺术、人性化的注脚。“我们都是40年中的奔跑者、奋斗者,是不懈的追梦者。”在他看来,该剧写出了40年前那一代人的精神深度和他们散发出来的精神光芒,比如宋运辉背人民日报社论以及杨巡作为个体户的内心尊严,实际上都是精神深度的体现,闪烁着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光芒。“奋斗的精神,追梦的精神,奔跑的精神是各个时代永远需要的,所以这部剧从根本上写出了当下及未来、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都需要的精神力量。”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尹鸿从剧中看到了“放飞一代代人梦想的新的时代”。他说,这部剧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剧中写到了40年来的许多大事小事,但这些事情只是故事的背景,最核心的一点,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对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正因为剧作深入到了精神层面,“一部主旋律作品既能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为主流市场接受”,以良好的传播力达成了献礼使命。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黄昌勇注意到了视频网站上观众留下的弹幕。他认为,年轻人由衷喜爱这部作品,“因为它紧贴时代发展的动脉,展现时代中一些人物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高扬的梦想和担当。”
这些观点都印证了制片人侯鸿亮的感言:“主旋律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是我们时代文艺作品里最强的一部分。一部主旋律作品的社会效益是良性的,它的整个经济效益是良性的,那么它一定能让更多创作团队、更多内容公司投入这类创作,这是我做《大江大河》项目最开心的事情。”
讲好中国故事,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感同身受”是研讨会上的高频词。被剧情吸引、为剧中人命运牵肠挂肚、期待早日见到续集等追剧的情绪,被反复提及。专家认为,《大江大河》牢牢抓住了人心、打动了人心,关键在于故事讲得好,在于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只有“学会讲故事,把故事讲精彩”,文艺工作者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文艺评论家郦国义用苏东坡和李白的两句诗词,赞誉《大江大河》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指该剧成功刻画了改革洪流中普通人物的命运;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则表示该剧对人物命运的揭示巳进入了剧中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在观众的胸怀中铭刻了历史的印记。
他提出:上海的文艺创作者应该向《大江大河》的团队学习,学习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创作道路的信仰、遵循和开拓。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而细节的真实,正是历史真实和人物典型化的前提。谢晋导演的影片无不追求细节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统一。《大江大河》也是如此,它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硕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口碑。
郦国义还指出,这支主创团队贵在有情怀。他们的创作理念是:“要记录时代,更要照亮人心”,要为中华民族百年来重要历史转折期的百姓形象留下光影记录。通过普通人的命运折射历史巨变,为时代留下镜鉴。这情怀、这责任和使命感,令人敬佩!如今已快要进入信息传播的5G时代了,但如果我们的认知和情怀还留在2G成3G时代,怎么能记录下这个时代的风云和风采呢!因此无论是搞创作还是服务于创作的人们,都应该向这支主创团队学习,努力提升精神境界,加强使命和责任感。
上海大学副教授、博导齐伟用“门面、面孔、共情”三个词概括该剧。他说:“今天电视剧创作并不在于影视剧本身的制作精良与否,而是今天普通观众,特别是00后一代的青年观众文化经验日益丰富,影视文化产品日益多元。这样的语境下,是否能满足新一代电视观众对作品更严苛的审美要求和更高的审美文化需求。”无疑,《大江大河》做到了,而且做成了“爆款”。能把“改革开放”这样的大词内化为观众的感动,在于主创能将历史事件进行遴选编排后以三副时代先行者的面孔呈现出来。“对00后观众而言,文化自信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在他看来,这部作品为我们找寻这份文化自信提供了丰满的故事和支撑。
新盟集团董事长尉文渊和原陆家嘴集团总经理王安德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建设者。他们不约而同为剧集牵动眼球,因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作为普通观众,他们能从剧中感受到,“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改革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改革开放滚滚向前的基本力量,《大江大河》抓牢了这一点。”
聚焦三种重大题材,聚焦上海题材,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之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时,文艺创作当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
导演孔笙透露,《大江大河》第二部正在打磨剧本,已经到化工厂深入采访了两次。团队目标是先把剧本做扎实,于今年下半年开机,争取明年交出完整作品。他提到了压力,“要回应观众的期待,满足他们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把每个环节都抓好、落实好。”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也是上海文艺创作的重要使命。
影视独舌创办者、知名影评人李星文评价,“在改革开放40年的献礼作品中,上海制作呈现出一个纷繁作战的态势。央视一套播出《大浦东》,东方和北京两大卫视播了《大江大河》,浙江和安徽卫视播了《外滩钟声》,还有一部院线电影《春天的马拉松》,这些都是由上海制片机构出品和制作的。当然《大江大河》如同皇冠上的明珠。”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小钧称,他在观看《大江大河》时总会想到四年前同样由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他认为,两部电视剧的成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助了文学的力量,都以一种文化自信的态度在创作,并且都起到了引领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宜着重提到了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与一部优秀作品传播力影响力的问题。他说:“《大江大河》最重要的创新点在于它用共情,形成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创意融通;并利用新媒介的形式进行生产,使得互联网这一最大的变量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对于2018年底至今在影视界形成的“上海现象”,他的这番直观感受,也道出了与会者的心声:“我们打开电视、打开朋友圈,看到的都是上海题材、现实主义、精品创作,这表明现实题材创作网络已经形成。不同作品以成系列的连贯叙事,对上海这座城市进行不断的追问,而这个追问的过程,也是创作者不断展示上海的过程。由此,‘上海文化’品牌再一次被擦亮。”
面向未来,专家提出,上海文艺界应当聚焦三种重大题材: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重大现实题材;同时要聚焦上海题材,包括上海的新老传奇。我们已经走过的改革开放道路,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以及上海怎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新的实践和新的创造,这些都应当成为上海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和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作者:王彦
编辑制作:王彦
责任编辑:宣晶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