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乐评 | 席夫与协奏曲之夜的狂欢,上交音乐厅内呈现当代一流水平的范本
如今可预期的顶尖协奏曲演出,会是怎样一种形态?恐怕席夫(Andras Schiff)与安德烈亚·巴尔卡室内乐团(Cappella Andrea Barca)合作,在11月2日和3日上演于上海交响乐团主厅的两场音乐会就是解答之一。要说现场偶发的奇迹,一切皆有可能。而就“可预期”的品质来说,席夫这两场贝多芬协奏曲,可说是稳扎稳打,继而善始善终地呈现当代一流水平的范本。并且不夸张地说,我听过两场之后,感到哪怕乐队换成维也纳爱乐,整体境界也未必会超过这些演出。
多少在盛年的录音中纵横一时的演奏家,你现场听的时候,已无复当年之勇?其中又有多少人,让你感觉连情怀也听不完整了?可席夫一出来,只消弹一两句,我们安心享受即可,仍是录音中的他。甚至还更为精进了,当初席夫精美的触键,手指独立性的高超,以及早早进入成熟的音乐品味,令他成为新一代真正有代表性的德奥音乐演绎者。今日听来,钢琴家的指触精美依旧,细微的色调变化稍稍收敛,却将音响带入一种更为纯然大气的美感。席夫年轻时以巴赫演绎闻名,声部控制自有一功。此时表现贝多芬,他呈现作品立体的声部层次,可贵之处就在于:首先,钢琴家刻画声部线条很有把握,对德奥作品的立体感有一种内在的熟稔;可与此同时,他从不刻意让你感觉他能弹得非常立体。
年轻时,席夫就追求在自然的品位中,展现种种精美,此时依旧不改初衷。因此我对于他的佩服之情,真是越来越深了。年轻人追求弹得与众不同,多少可以理解,但目前,越来越多成熟的演奏家也追求标新立异的个性,结果可谓悲催。席夫却完全不屑于作茧自缚,他追求最自然的效果,无论是音色的纯美,结构的透彻,还是句子的歌唱线条与气息的把握,都让你感到这是从演奏家内心自然的感受中建立,继而同样自然地从他的双手流淌出来。“自然”二字,说来似乎理所应当,可对近十余年的演绎风格稍作观察,就会明白其可贵。技巧退化,可用演绎之品格弥补,而品格衰败,就是任何东西也弥补不了的。席夫有更胜以往的本色、真诚之视角为根底,也呈现出无可挑剔的技艺。
音色之纯,音质之圆润,跑句之流畅,颤音、三连音演奏之精美,仿佛都已成为席夫的艺术本能。但更为核心的,无疑是他能将一切导入一个真正具有古典美的整体境界中表现。就以第二晚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为例,第一乐章中,钢琴的触键效果并不追求大声,却总有那种掷地有声的分量,最轻柔的音符也不例外。同时钢琴家又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更高一层。他对于这个庞大而结构复杂的乐章,如此从容地把握其结构脉络,让一切技巧成就得其所哉。这些技巧从不成为炫人心目的工具,而仅仅是让整体演绎变得极有说服力。你未必会觉得这里、那里特别出彩,却可能好奇:哦?这个巨大的乐章已经演完了?这么抓人,完全不觉得长。当然,整体虽低调,独奏与乐队为刻画该乐章的风骨,于节奏方面的细致用心终归不能不引人注目。
同样,在此曲的慢乐章,席夫对于涟漪般的32分音符的清晰把握是顶尖水平,更吸引我们的,却终归是整体的句法构思。中段的演奏有如此鲜活的表达性,以歌唱为本,继而“说”出更多感人的故事。同样在第三乐章,钢琴家有时会突出低声部,效果却非突兀,诠释重心完全落在追求回旋曲每一段的内容刻画,及累累如贯珠的整体感上。如此杰出的独奏部分,自然离不开真正有默契的乐队,否则协奏曲的演绎终会功亏一篑。巴尔卡室内乐团不愧是室内乐演奏家组成的团体,音质之美,初闻已很吃惊。继而乐队呈现出高度自发性的演奏,席夫在键盘上指挥的水平也大大超出预期。就这种形式而言,两晚的演奏不失为当代典范。
相对《第五协奏曲》来说人气较低,独奏与乐队的配合却很复杂的《第一协奏曲》中,席夫和演奏家们的默契甚至更精彩。独奏与乐队水乳交融的默契,其魅力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这是协奏曲的本质所决定。因此才说,换成维也纳爱乐也未必有如此精彩。尽管VPO同样以自发性著称,但那种自由度,又能否同席夫的独奏如此合拍?况且巴尔卡室内乐团的演奏确实有独特的、让人难忘的美感。如果下次该组合再来上海,实在不宜错过。席夫在现场是著名的演奏狂,在上海的独奏会上加演8首已成为传奇,本次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原定的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二、第四和第五协奏曲(外加莫扎特和巴赫的作品),他居然两晚分别加演了第一和第三协奏曲的后两个乐章,另外还有别的。对此,还有什么可说的?两场音乐会基本都以狂欢的氛围结束。
作者:张可驹
编辑:姜方
图片:演出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