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台柱子”依然充满活力

2015-11-01信息快讯网

 

“昨天的台柱子”依然充满活力-信息快讯网

《惊梦》中华文漪出演的杜丽娘(左)和岳美缇出演的柳梦梅。 齐琦 摄

有专家表示,如何珍惜观众对古老昆剧这份渴望,更好地传承昆曲,善待这些“过去的台柱子”,让老艺术家们毕生积累的艺术经验和艺品艺德更好地得到发扬,是这场演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昨、今两晚,上下本昆曲《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演出的最大看点,是集结了全国17位国宝级艺术家,因此也被称为“大师版”。两场演出均一票难求,上本临时加售了40张加座票。去年12月,该版本在北京首演时,同样受到热捧,创下了戏曲演出的票房纪录。

“老艺术家们的演出受到这样一种自发性群体性的追捧,非常少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这样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大师版《牡丹亭》在京沪两地受到的热捧就像一张试纸,测出了今天这个时代对于昆曲这种精致传统艺术的渴望。也有专家表示,如何珍惜这份渴望,更好地传承昆曲,善待这些过去的台柱子,让老艺术家们毕生积累的艺术经验和艺品艺德更好地得到发扬,是演出结束后应该值得思考的话题。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著名的一个“梦”,《牡丹亭》原名《还魂记》,1598年问世后不久就四方传颂,久演不衰,成为昆曲代名词;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被延伸开去,则成为对昆曲门外汉的最好邀约。1949年以后,仅上海昆剧团,就排演过至少7个版本的《牡丹亭》。2004年,由白先勇编剧并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席卷各地,被视为昆曲重新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此番在沪上演的大师版《牡丹亭》,以上下两本、各7个段落呈现,精心挑选了最适合每位艺术家演出的折子进行串联,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代昆曲大师精心打磨的不同风格《牡丹亭》都有所展现。参演的17位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今年也已经66岁,“这可能是世界戏剧演出史上最高龄艺术家集体演出的纪录。”谢柏梁这样说。

尽管年事已高,不少人已经离开舞台多年,但记者昨晚在现场看到,老艺术家们都尽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舞台上,隐约可见当年的风采,更何况他们都有最为正统的《牡丹亭》的血脉传承。

昨晚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第三折《惊梦》,演员还未开唱,掌声已如雷鸣。1980年代,上海昆剧团排演《牡丹亭》,华文漪和岳美缇担纲主演,一折《惊梦》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昨天晚上,是这对当年的黄金组合时隔多年后再次在沪同台亮相。

77岁的张继青以一折《离魂》为昨晚的演出压台,同样赢得了热烈的掌声。1983年,时年45岁的张继青凭借在苏昆版《牡丹亭》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此番加盟大师版《牡丹亭》,是她在封箱多年后再度登台。

观众们有理由不吝啬自己的掌声——毕竟,在昨晚之前,对大多数人而言,老艺术家们的风华绝代都只是一种传说般的存在。掌声响起来,是致敬,但又不止于此。一出《牡丹亭》,见证了昆曲的衰落与复兴;一代老艺术家,坚守昆曲走过了低潮的岁月。今天,当他们重新站上舞台,也许在如潮掌声里,听到了昆曲的未来。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大师版昆曲《牡丹亭》今秋来沪
上海京剧院中生代7位艺术家领衔国庆“经典之魅”系列演出
这一次,我们给屠呦呦由衷的掌声
430年后,昆曲“回家”
上芭《长恨歌》:不同于首演的美丽悬念献给艺术节
上海昆剧团亮相昆剧艺术节 经典老戏一票难求
沪迪士尼部分演出敲定 日有大街秀夜有光幻影
艺术拥抱科技要如盐溶水
纪实摄影大师萨尔加多个展将亮相自博馆
大师来敲门 市民音乐会钢琴家帝恩波上门教小琴童
走进郎世宁的艺术世界
让中英经典艺术在舞台一起绽放
译界“北斗”顿失光亮 翻译家草婴先生昨晚去世
专业名团演出惠及200万人次 文化惠民升级打造“无围墙剧院”
谭元元将携专场演出回归上海舞台
艺术教育需要培养更多人参与公共文化
上海市市长和他的高参“朋友圈”
中国传统魔术亟需创新融合
压轴艺术节 毕加索真迹将亮相上海艺博会
台湾爱乐演出,500乐迷冒雨捧场
上海国际艺术节“印度文化周”揭幕
《印度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揭幕
上海杂技团巴黎首演如期举行 演出前为遇难人员默哀
“大师”展为何青睐商场?
艺术家心目中的DNA
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昨晚揭晓
《牡丹亭》的“团圆”悲喜交融
今晚,希望以一场没有掌声的音乐会追思马革顺先生
玉雕大师捐赠600万元玉器:让它们在苏博更好地实现价值
渴望飞翔——“80后”员工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智造”
90后挑战鲜少上演的《南柯梦记》
让慢悠悠的昆曲耍出“刀马旦节奏”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