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条道路将试点慢行优先
淮海中路黄陂南路路口设置全相位人行横道,方便行人过街。
从2015年起,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境内外设计团队研究编制《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简称《导则》)。
7月25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已确定包括虹口区的天潼路、浦东新区的祖冲之路等进行试点,依据《导则》,适当控制机动车空间,采用“慢行优先”的设计手段,优先保障步行及骑行空间;关注行人步行体验,塑造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提供便利舒适的街道设施与景观环境。
增加慢行空间做到步行有道
天潼路河南北路路口有地铁天潼路站的出入口,高峰时段大量乘客进出,但附近临近江西北路一侧,人行道只有1米宽,路口东北侧尽管人行道比较宽,但摆放着大量非机动车,很多行人会选择走在非机动车道上。
这个地铁出入口正对的天潼路,已形成了双向六车道的规模,往吴淞路方向也将进行改造。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为了方便进出地铁站的行人,将对此路口进行研究设计,初步方案是结合减少车道、加宽人行道的空间调整,以及加强自行车停放管理,以腾出来空间给行人使用,“尽管减少一条车道可能会增加拥堵,但在市区机动车交通空间很难再有较大增加而道路上的车辆又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车辆拥堵很难避免。而增加行人空间,则能有效提高慢行交通的安全性。”
《导则》也提出了安全街道的要求,协调人、车、路的时空关系,突出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通过合理控制机动车道规模,增加慢行空间,做到步行有道,为行人提供宽敞、通畅的步行通行空间;保障非机动车,特别是自行车行驶权,形成连续、通畅的骑行网络。
适当缩小路口转弯半径
宽度为12.1米的东平路。
宽阔的路口在上海城区随处可见。例如,尽管郭守敬路的主线宽度只有15米,但在郭守敬路牛顿路路口过马路的直线距离达到了37米。近年来,为解决交通能力不足,街道建设过于片面注重机动车通行,致使市民通行空间大幅压缩,也使街区活力、文脉传承、出行安全均面临压力和挑战。
《导则》中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2014年,上海小汽车保有量增长了一倍以上,个体交通的出行比例从19.5%增加到23.4%。新建道路、拓宽原有道路、拓宽路口增加车道等成为解决车辆通行矛盾的主要方式,但道路越宽,往往车辆越多,以至于“路修到哪里,车堵到哪里”。
交通专家徐道钫把车与路的关系比喻为煮饭,“不能老是米多了加水,水多了加米,如此下去形成一个死循环,饭肯定煮不好了。”
一方面是道路不断加宽,另一方面是上海的建设用地已接近规划极限的现实,《导则》中明确提出应适当缩窄道路宽度,适当缩小路口的转弯半径。路口的转弯半径从25米减少到15米,就能节约343平方米、约半亩大小的建设用地,既可以增加人行空间,也可以布置绿化、景观等设施,增强街道活力。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表示,街道尺度过大,步行空间缺乏以及活力不足是目前城市街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现在车道多为3.25 米至3.5 米,而合理车道宽度应在2.75 米到3.25 米之间。车道宽不仅浪费空间,也鼓励机动车的高速行驶,造成安全隐患。路口普遍采用较大的转弯半径,这使得转弯车速较高,影响行人过街安全。
“也由于机动车道所占空间比例大,以及经营活动和市政设施挤占正常的人行空间,导致部分街道人行空间局促,步行活动受阻且不连续。”她表示,街道建设应该集约、节约、复合利用土地资源,同时鼓励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降低交通压力。
赵宝静举例说:“纽约市改造的‘Columbus circle’周边街道,通过道路改造增加行人休息区域,提高自行车道占比,机动车道占比由70%降到35%。上海的外滩综合改造中将地面原双向11车道缩减为4条机动车道和2条备用车道。改造后,公共空间增加了14.5万平方米,过街距离从230米缩短至140 米,游览舒适性明显提升。”
窄马路、密路网的黄浦中区。
多条道路试点“慢行优先”
贯穿杨浦区创智坊科技园区的大学路,西接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等学府,东连知名创意产业园“创智天地”。虽然全长仅650余米,但经过改造的大学路,如今的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特色的零售店、餐馆、咖啡厅与体验工坊,商铺的座位统一有序地从室内延伸到宽阔的人行道上,街上常见的垃圾桶也颇具创意地隐藏在五彩斑斓的涂鸦之中,整条街道带给人一份别样的清新之感,近年来在上海声名鹊起。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最有活力的街道都是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了首位。《导则》的核心目标是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实现从道路到街道根本性的转变。
《导则》格外强调了从道路到街道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在理念上,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在方法上,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在技术上,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在评价上,从“强调通行效能”向“促进街区发展”转变。
根据《导则》的要求,目前已确定包括虹口区的天潼路,徐汇区滨江的黄石路、丰谷路,浦东新区的祖冲之路,普陀区的杨家桥路,静安区的昌平路桥梁工程等将进行试点。这些试点项目将依据《导则》,适当控制机动车空间,采用“慢行优先”的设计手段,优先保障步行及骑行空间;关注行人步行体验,塑造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提供便利舒适的街道设施与景观环境。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街道空间, 在满足行人步行使用空间的同时,人行道也将为活动的多样性提供可能。如提供行人靠边停下闲聊的机会、在行道树荫下乘凉的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咖啡座等设施,有效提升了街道空间的活力,这也是制定《导则》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济大学教授潘海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