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室”进小区 高校教授为青少年研发科普课程
在上海大学等高校,如上大理学院、材料学院等各学院一批有志于科普教育的专家,在科研之余,热衷积极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科普课程。
“老师,快来看我找到了宝藏……”在普陀区“青春园”武宁一村站点“尖峰科学实验室”,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着刚刚在沙堆里“挖”到的各类矿石向老师汇报。
每周六下午,在武宁一村社区“尖峰科学实验室”,10多位小朋友穿上酷酷的实验服,戴上实验室专用眼镜,认真地聆听教授讲述实验规则,开始动手操作各种实验器具……探索地球宝藏,是一门由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科教专委会副主任王洪元专为9—14周岁青少年设计的科普课。王洪元通过不同矿石和晶体的现场展示,让学生们直面大自然的美。孩子们在动手“沙中淘宝”的小实验中,体会了“石头背后的故事”,整堂科学课在有趣的实验中,既涵盖专业的科技知识,又充满趣味性。
在武宁一村社区“尖峰科学实验室”,孩子们在动手操作“沙中淘宝”的小实验。
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四年级小学生盛西子说,自己已是第4次来参加“尖峰科学实验室”课程了,之前学习了酸碱中和、静电知识、光的直射和反射吸收等各类原则,感觉很新奇。
在“尖峰科学实验室”系列课程中,主要以自然科学类实验为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比如:一堂名为“当酸遇上碱”的实验中,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酸碱和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学会使用pH试纸,通过记录日常饮料或日用品的颜色变化和pH值,来判断酸碱性;在“静电大作战”中,从生活中脱毛衣产生的静电现象谈起,引导学生探究静电产生的原因,用摩擦过的气球贴近学生的耳边,让学生通过感官,对静电有感性的认识;而“魔术黏黏球的提炼”,则使用聚乙烯醇(PVA)和硼砂动手制作魔术黏黏球,让学生了解到底什么是聚合物,借此通过控制聚乙烯醇(PVA)和硼砂的用量,初步建立学生对科学实验中“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实验方法的概念,学会以科学思考的态度来解释事物的变化。
“虽然这些物理、化学的知识要到初中才能学到,但鼓励孩子提早接触,从生活中的小实验对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很有意义。”盛西子的妈妈在浦东一家工业气体方面的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她深刻感到,双休日不应把孩子束缚在培训班里,而应让孩子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找到个人兴趣。
在武宁一村社区“尖峰科学实验室”,孩子们在动手操作“沙中淘宝”的小实验。
科学不是简单的公式或方程式,而是就在身边可以感知的生活小奥秘。高校教授为何能俯下身,走进社区,投身于青少年科技科普教育?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赵东升博士说,现在的孩子缺的是动手实践能力,不同于一般的乐高游戏,“尖峰科学实验室”课程中很多实验材料都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从双休日的补课中解放出来,真正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上海大学等高校,如上大理学院、材料学院等各学院一批有志于科普教育的专家,在科研之余,热衷积极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科普课程。专家们走出实验室,走进社区,为小朋友传授别样的科普课程。据赵东升设想,今后在“尖峰科学实验室”系列课程中,还将组织学生到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相关企业实验室参观等。
作为普陀团区委服务社区的品牌项目,“青春园”项目在推出了“暑托班”、“晚托班”等公益便民服务后,依托上海大学等高校科研实力和资源,打造的“X club”尖峰科学实验室至今已经开展了“静电大作战”、“吸血鬼复活了”、“惊人的闪电”、“魔术黏黏球从哪儿来”、“哺乳家族”、“我们一起来寻宝”等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的首批六期科学系列课程,100多名青少年参加了免费课程学习。
“带领青少年通过科学实验,走进自然科学,提升对常见的物理、化学现场的思考和理解,激发青少年对科创的兴趣。”普陀团区委基层工作部范琪敏透露,明年这套由高校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参与开发的“尖峰科学实验室”系列课程将在更大范围内继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