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 张鹏
昨天,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完成的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发布。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南,并配以小、初、高27所学校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案例。传统文化怎样与语文、政治、艺术、体育和健身学科相结合,传统文化怎样走入课堂等,报告中都给出了参考依据。
该项目主持人、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介绍说,课题组首先选取了政治、语文、艺术和体育与健身等四门学科为先行学科,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语文是以语言为文化载体、以语言实践为核心的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栖身于充满美感的字形、抑扬顿挫的音韵、经典鲜活的掌故,以及寄托深远的寓意……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重视语言资源。谭轶斌说,例如在《惊弓之鸟》课例中,语文教师不仅将课文中的成语及相关知识当作直接的教学素材,还通过让学生体会更羸说话语气,感受其谦逊的人格修养。教师还结合了“雁”“羸”等汉字的字形与字义,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谭轶斌说,项目组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维度,提炼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路径,编制完成了 《上海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南》,并配以小、初、高27所学校传统文化小本课程案例。
例如 《听音寻路———地图》 案例,展示了学生如何在艺术教师的引导下听飞歌、模仿苗族姑娘的声音唱自己心里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还模仿谭盾的“听音寻路”,饶有兴致地尝试主题创作。正是听、唱、看、悟、创这些丰富的音乐实践,学生才切实地感受到音调、旋律和方言是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标识。
除了教学内容外,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适宜的语言、礼节、服饰、动作等形式,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蒯峰梅介绍说,学校在重新装修建设阶段,十分注重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在茶室里,窗帘都是带有茶文化的定制窗帘。在她看来,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文化教育单纯说教并不理想,通过氛围的浸润更有效。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也表示,传统文化不仅要进课标、进课堂,也要进入学生们的评价中,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们形成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