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仅剩三个月,家长想帮孩子首先要这样做
紧张的不仅仅是孩子,家长恐怕比孩子还要紧张,但焦虑、纠结、盲目都解决不了问题。那么面对孩子的成绩,还有志愿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
1.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目前的境况与自己所预期的差距很大,其实孩子的理想与家长的理想不一定一致。遇见很多家长,孩子考试分数一般,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孩子还有很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只要他掌握了考试方法和技巧,只要他好好学习,从现在开始努力,潜力肯定很大。不知道是对孩子绝对的肯定,还是处于对自己的安慰。实际上孩子成绩到今天这样,肯定有很多原因形成的,思维习惯决定行为习惯,很多习惯已经形成,在一朝一夕改变需要何等的准备?正是家长想法,有一些从小就报各种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一直被动的学习和成长,想突然改变起来,难度肯定很大。说真的,一个孩子连自学能力都没有,短期内酝酿改变肯定不现实。
2.给孩子建议前要选择倾听。因为家长很少倾听孩子想法,尽管很多家长自信的说,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我觉得未必是这样的。因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形成牢固的沟通桥梁,所以会形成家长不一定听孩子的,孩子也不一定听家长的局面。
3 自己必须保持“正常”,与过去的自己不要有使孩子感觉出来的“反常”。
突然早饭多了菜、晚上送水果多了、突然开始念叨“不紧张哦,考什么都可以”,突然家里电视再也不开了……最好周围的环境氛围不要有什么大的改变,环境保持“正常”。
4 家长不要唠叨
周围孩子的、自己同学的、单位同事家的孩子的备考状态,不要说什么人的孩子志愿报什么地方了,谁家孩子二模考的非常好呀……这些信息不是良性信息。
5 “分担”多于“给予”
相信对不少学子而言,高考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也有可能决定着未来命运的一考,所以考前极度紧张就有可能出现失眠、焦躁、头痛、恶心等症状,严重的学生甚至听到考试、高考等词语都会非常紧张。作为家长,又怎么做到“袖手旁观”呢?专家告诉家长们两个关键词——“分担”和“倾听”。家永远是孩子停靠的港湾,父母永远是最值得依赖和俯靠的臂膀,越接近考试,相信孩子们所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如果父母还是“严词厉语”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负面的情绪。这时如果能俯身倾听,相信孩子会毫无保留的吐露心声,让父母更好的了解和发现孩子压力的根源所在并进行及时的疏导,同时也可以外出散心的形式,让孩子劳逸结合,自行疏散压力。
6 “鼓励”多于“压力”
高考前期,考生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希望孩子鱼跃龙门,甚至此时的家长也许比孩子压力还大,导致不时过问孩子的成绩。专家指出:家长如果过分关心成绩,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更加的紧张和不安。因为父母过分的关心中往往夹带了太多的期望。所以专家建议家长换种方式——用鼓励代替压力,一方面给孩子打气,相信他能行,增加孩子自信心及动力,让孩子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迎考;另一方面则宽慰孩子上大学并不是未来的唯一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选择职业培训院校相信也会是孩子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