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年报的亮色向世界传递中国信心
沈桂龙
核心观点
强劲的“经济韧性”、蓬勃的“中国动力”,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中国方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转型动力、补齐发展短板、化解潜在风险、凝聚前进信心,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我国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国经济半年报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亮眼的数据使外界对中国经济越发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OECD)、摩根大通、野村证券和花旗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年度增速预期。
经济发展迈向趋稳向好的新阶段
从季度数据看,经济发展最受关注的三个宏观指标———国 内生产总值(GDP)、就业和通货膨胀,明显好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
2017年,GDP前两个季度的增长均为6.9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速好于6.5%左右的目标预期。更重要的是,GDP增速从2016年连续三个月季度最低的6.7%增速平台逐步抬升到今年的6.9%,已经持续八个季度保持在6.7%-6.9%区间。特别值得肯定的是,GDP增长不是在“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下取得的,货币发行增长低于以往两年,5月份M2增长9.6%,6月份只有9.4%,这说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确认,底部特征更为明显,经济发展迈向趋稳向好的新阶段。
就业不仅是经济发展中的最重要变量,对于近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更是关乎稳定的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年初制订的就业目标,是要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以内。现已完成735万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66.8%。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走低,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95%,环比下降0.0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为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就通货膨胀的指标看,上半年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 为1.4%,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从月度变化情况看,呈现低位温和上涨的总体趋势,整体波动幅度不大,既不会出现大的通胀,也不会出现通缩。物价平稳对经济稳定有较大贡献,也为宏观调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更大回旋空间。
结构调整迈上更为优化的新台阶
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尽管有众多指标可予以反映,但有三个指标尤其值得关注,即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这三个指标的数值增加,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上半年数据看,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比投资高30.7个百分点,而且上升趋势仍将延续。这说明长期以来我们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正得到改变,从过度投资转向更加注重消费,这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情况。上半年服务业增长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其占GDP的比重超过54%。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经验看,第三产业的贡献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说明经济结构优化进入转折点。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上升,对于我国改变长期依靠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发展状况意义重大。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19.6%,进口与出口都大幅增长。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继续提升,占进出口总额的56.7%,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超过对外贸易增长的总体速度,达到20.5%。这说明我国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竞争力得到增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判断,中国结构调整迈上了更为优化的新台阶。
动能转换进入新旧更替的加速期
如何提升经济活力和经济质量? 关键是要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对于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来说,实现新旧动能的快速转换,重点要靠市场微观主体的激活与创新驱动力量的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好抓住了以上两个关键点。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91万户,同比增长11.1%,微观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进一步增加。从投资角度看,民间投资占据全部投资比重的60.7%,成为投资的主力军。这说明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作用更加凸显。
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是经济质量提升的有效保证。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2和4.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3.1%,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和6.2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分别上升0.3和2.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要素投入的推动力量正在衰减,技术创新正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需要强调的是,强劲的“经济韧性”、蓬勃的“中国动力”,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中国方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转型动力、补齐发展短板、化解潜在风险、凝聚前进信心,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