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在上海虹口度过,这里有一条鲁迅小道,你可曾走过
一代文豪鲁迅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愿意,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1927年—1936年)是在上海的虹口度过的,三个旧(故)居分别位于横浜路、多伦路、山阴路。
日前,恰逢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十周年纪念,一批学子和市民冒雨重访鲁迅在虹口的足迹,用脚步丈量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他们所经路线被称为鲁迅小道,看看都有哪些打卡地?
景云里鲁迅旧居:横滨路35弄23号
“从此以后,鲁迅就在上海住下了,是在闸北去窦乐安路不远的景云里内一所三楼朝南的洋式弄堂房子里。他住二层的前楼,许女士住在三楼的……鲁迅住的景云里那一所房子,是在北四川路尽头的西面,去虹口花园很近的地方。因而去狄斯威路北的内山书店亦只有几百步路。”
——郁达夫:《回忆鲁迅》
景云里位于今上海市虹口区横滨路35弄,建造于1925年,它西临横滨路,东邻窦乐安路(今为多伦路),弄内有三排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三层楼房。八十多年前,这里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鲁迅在上海的第一处居所位于横浜路35弄的景云里,也曾在这里生活两年零七个月。这条里弄位于“越界筑路”的华界一侧,虽是刚刚建成的新房,但是没有卫生设施,也没有煤气,并不是上海中产阶级青睐的居所。鲁迅以其当时的经济力量,也只能选择这样的地方。
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从广州移居上海,初在共和旅馆暂住;10月8日,刚到上海5天的鲁迅和许广平便从共和旅馆迁居景云里23号,同日与许广平结婚。这是弄内第二排最后一幢,前门斜对着茅盾的后门。当时鲁迅三弟周建人也住在景云里,邻居还有叶圣陶、茅盾,都是文学圈中好伙伴。由于住所周围很不安宁,1928年9月9日鲁迅就移居到同排18号和周建人一家同住。不久,隔壁17号有了空房,因鲁迅喜欢住房朝南又兼东,于是又在1929年2月迁入17号新居,周建人一家仍住在18号。同年9月底,鲁迅的孩子周海婴在福民医院出生,“因为是在上海生的,是个婴儿,故名海婴。”至1930年5月鲁迅携家人迁出,搬入北四川路194号三楼四号(拉摩斯公寓)。
鲁迅在景云里租住期间,与许多文学青年如柔石、冯雪峰等结为挚交,并与不少国际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史沫特莱,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等。鲁迅帮助柔石完成代表作《二月》,后来还特地把23号让给了柔石居住,自己搬到18号。在这里他还结识了青年评论家冯雪峰,两个人关系非常密切,互相信任,冯雪峰几乎可以说是年轻一代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朋友。
拉摩斯公寓鲁迅旧居:四川北路2093号
“一二八战事过后,他从景云里搬了出来,住在内山书店斜对面的一家大厦的三层楼上。”
——郁达夫:《回忆鲁迅》
拉摩斯公寓即现在的北川公寓,座落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079-2099号,1928年由英国人拉摩建造,钢筋水泥四层建筑,算是当时的高级住宅。
1930年5月3日,鲁迅经内山完造介绍租下多伦路旁的拉摩斯公寓(北川公寓,四川北路2093号)A三楼四室,于同年5月12日携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迁入。鲁迅在这里发表的著译作品大约有170篇,还编订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并作序等。
1931年4月25日,鲁迅与冯雪峰一起编订《前哨》创刊号。柔石、冯雪峰、史沫特莱和内山完造等人经常造访住在拉摩斯公寓等鲁迅。
1932年夏、秋间,鲁迅在拉摩斯公寓会晤了在上海治病等红军将领陈庚。瞿秋白也曾在此两次避难,并与鲁迅结下深厚友谊,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与日记中经常出现瞿秋白的化名。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后,鲁迅处于安全以及海婴健康的考虑迁出拉摩斯公寓,于1933年4月经内山完造介绍搬至大陆新村9号。这是独门独户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煤气、卫生、冰箱俱全,也是上海中层阶级富裕生活的象征。
鲁迅故居: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鲁迅先生住的是大陆新村九号。 一进弄堂口,满地铺着大方块的水门汀,院子里不怎样嘈杂,从这院子出入的有时候是外国人,也能够看到外国小孩在院子里零星的玩着。 鲁迅先生隔壁挂着一块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一个‘茶’字。”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是鲁迅在上海的最后寓所,如今已成了中外游客必到的旅游点。它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的房屋,是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1931年落成的。鲁迅先生1933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携许广平及儿子海婴迁入,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在这里逝世,终年56岁。
内山书店:四川北路2050号
内山书店创立于1917年,由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妇在上海开设。最初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的魏盛里(现四川北路1881弄),1929年迁至北四川路的施高塔路(现四川北路2050号),1920年代后期书店大量销售包括马列著作在内的进步书籍,发行当时被禁售的鲁迅著作。
内山书店是鲁迅晚年在上海重要活动场所。1927年10月,鲁迅到上海后的第三天就到内山书店购书,与内山完造相识并结下友谊。从首次购书到1936年逝世止,他去内山书店500次以上,购书达到千册之多。从1932年开始内山书店成为了鲁迅著作代理发行店,像现在非常熟悉的《伪自由书》、《三闲集》、《花边文学》、《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集》这些都是由此发行。
鲁迅不仅是内山书店文艺漫谈会的常客,与中日文化人会面,还与内山合作,举办“世界版画展览会”、“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会”、“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等,推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同时,他与内山在上海举办暑期木刻讲习班,这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木刻技法讲习会。
内山书店与鲁迅和其他的左翼文化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通过销售左翼进步书籍,举办文艺“漫谈会”等形式,推进了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经过内山介绍,鲁迅在虹口与日本研究者增田涉、作家佐藤春夫、横光利一、金子光晴、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等相识,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与山本实彦的会面,促成鲁迅与改造社的直接合作。鲁迅向日本介绍一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并作《中国杰出小说》的小引。1936年6月,《改造》开设“中国杰出小说”专栏,陆续发表鲁迅推荐的中国青年作家的作品。首篇发表的是萧军的小说《羊》。1937年该社出版《大鲁迅全集》。
公啡咖啡馆:多伦路8号
说到因为鲁迅而著名的咖啡馆,公啡咖啡馆绝对是一家。当年这家坐落在四川北路窦安乐路的咖啡馆,因为离鲁迅的家和内山书店都很近,成为了鲁迅的第二个客厅。这里楼下卖糖果,楼上有两小房间,是喝咖啡吃冷饮,说文学谈创作的好地方。
走到四川北路和多伦路的交界处,没几步,就看到了墙上公啡咖啡馆遗址的金属铭牌还有匾额。可惜,匾额还在,却通往不了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公啡咖啡馆已变身为多伦路上随处可见的“古玩店”,在新和旧的夹缝里,尴尬地生存。来踩点的朋友,只能与这块匾额合合影了(馆内旧书书店亦无处可寻)。
鲁迅纪念馆:甜爱路200号
坐落于虹口区甜爱路200号上海鲁迅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纪念馆。
馆内一层设有临时专题展厅“奔流艺苑”、多功能报告厅“树人堂”、专为收藏鲁迅同时代人遗存的“朝华文库”、鲁迅图书馆和其他服务设施。二层为“人之子——鲁迅生平陈列”。
鲁迅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8万余件,以鲁迅的文稿、书稿、译稿、书信,以及鲁迅收藏的木刻作品和生活作品为主。其中最为珍贵的有鲁迅《悼丁君》手迹、《故事新编》手稿、《毁灭》译稿、鲁迅致赵家璧书信、鲁迅收藏的中国现代版画,以及粘有鲁迅胡须和眉毛的石膏遗容。
在虹口,鲁迅参加中共领导的“中国济难会”,购读大量马列著作;与郁达夫合编《奔流》;与柔石等组织新文艺团体“朝花社”,创办《朝花》、《艺苑朝花》,编辑《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与冯雪峰合编《萌芽》月刊,后成为“左联”机关刊物。1930年2月,发起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推选为“左联”主席团成员、常务委员。在虹口,鲁迅也与许多文学青年结成友谊,如柔石、殷夫等。自此,鲁迅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而虹口正是他活跃的土地,直至他逝去的那一刻为止——为了重逢的告别。
综合自双城记Pathos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