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郑瞻培:一生书写“鉴定实录”

2019-10-06信息快讯网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郑瞻培:一生书写“鉴定实录”-信息快讯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的卫生健康系统里,有一大批在祖国怀抱里成长的专家名医,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国家卫健委与上海市实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有关精神,与报共同推出“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大型征文活动。本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来稿众多,本报选登优秀作品刊发,希望这些共和国名医的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成为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郑瞻培:一生书写“鉴定实录”-信息快讯网

“我听到耳朵里有好多声音。”

“左耳还是右耳?”

“右耳……”

“不对吧,精神病患者的幻听一般是左耳。”

“哦,说错了,好像是左耳……”

“明白了。”郑瞻培又一次露出微笑。因为他知道,精神病患者表述幻听的感觉时,通常无法指出明确的方向,而是“来自四面八方”。眼前的被鉴定人,显然有伪装精神病的嫌疑。

类似的案例,在他几十年司法精神病鉴定生涯中,遇到过无数次。《神探夏洛克》里,夏洛克对华生说:你只是“看到”,而没有“看见”。这句话,对于我国这位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大师来说,同样适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郑瞻培教授,总是能从人们都“看到”的事物中发现那些不被“看见”的信息,并且用他的一生书写一部珍贵的“鉴定实录”。

选择“孤单”的专业,并与之相伴终老

“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58年,研究定向司法精神病学,从我国《刑法》1979年颁布后算起,也已有37个年头。”郑瞻培笑着说道,“司法精神病学是边缘学科,是法医学与精神病学的交叉学科。这些年,我切身体会到,我国当前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正处于极大困难的时期。司法界和法学界对这个专业感到陌生,社会人士对这个专业有主观、神秘的偏见,法律上涉及本专业的有关条款又相对规定的比较原则,需要我们去推敲和比拟。而这个专业本身,也缺乏很多过硬的客观证据赖以支撑,使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很另类、很孤单。鉴定结论常遭人质疑,反复鉴定是常有的事。”

他原来是准备做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没想到1958年刚从第二医科大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1960年就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因为当时,第二医科大学精神病学教研所成立了。“精神病患者的权益需要得到合理保障,而如果能及时识别精神疾病、让他们获得治疗和病情控制,也可以维护社会安全。”这,就是他选择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初衷。这一“转型”,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道路。

他发现,司法精神病鉴定和精神科临床工作有很大不同。“比如,对象不同,临床面对的患者比较单纯,而司法鉴定的对象面临法律问题,可能会不同程度受到疾病获益心理机制的影响,或隐瞒病情,或故意夸大做做,甚至伪装疾病。”他说,“还有,条件不同。司法鉴定属于经验型鉴定,根据是完整的调查材料、全面的精神检查和重点的实验室检查。调查材料包括讯问口供、当事人及有关证人的反映、案件过程的调查等,材料的可靠性、全面性、公正性很重要,而临床是没有家属会伪造病史欺骗医生以获得不真实诊断的。”

既然选择定向司法鉴定的道路,他就决心走下去。1992年,他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司法精神病学组副组长;1999年至2009年,担任组长。上海市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在全国成立最早,成立之初,他就担任主任委员。他还曾担任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的特约顾问,协助鉴定部门把好技术关。2003年,他被聘为最高人民法院的技术专家,“转战”各地进行疑难司法鉴定。每个职务、每个岗位,他秉持自己的座右铭:“言必行,行必果。”“今日事,今日毕。”讲求效率、务实、专业,也正因如此,在鉴定中遇到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质疑、挫败、批评,他都能淡定面对,因为无愧于心。

岁月匆匆,他为许许多多全国疑难和重大案例鉴定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没有被忘记。今年年初,司法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守望初心——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评选,他荣获 “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特别提名奖”。最高人民法院送他的礼物是一个法槌:代表着永恒的公正、严谨、客观、权威。望着这个法槌,他露出欣慰的笑容。是的,这个专业虽然“孤单”,但他从没有退却,亦没有后悔与之相伴终老。

有病?没病?什么都难逃他的“法眼”

“我不行了,我要交代,我是装的。”

一个盗窃惯犯,因有次被抓时,在看守所里看到有人因精神疾病而免责,于是产生了伪装精神病患者的念头。又一次被抓后,他在看守所里不吃饭、不刷牙、不洗澡,生活无法自理,随地大小便,甚至吃自己的大小便,以图让别人相信他有精神问题。可是,郑瞻培说,第一次在看守所看到他时,就觉得他有问题:精神病患者的目光一般比较呆滞或茫然,但他一进来就用眼神扫射四方,十分敏锐,完全不同。之后,听说他在看守所里吃大小便,郑瞻培更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我接触那么多精神病患者,几乎没人会这样做。这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做法。”就这样,郑瞻培迟迟不出鉴定报告,这场“拉锯战”足足长达7个月之久,最终对方“投降”,交代自己的确是在“装疯卖傻”。

这并非个案,不少罪犯企图伪装精神病患者而逃过法律制裁,但他们往往都逃不过郑瞻培的“法眼”。“最常伪装的是幻听、幻视,可能这两类做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他说,“此外,精神病患者的叙述一般比较自然,表达时很放松。而正常人如果伪装精神病患者,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感,也会故意乱答,当然也就容易被识破。”

有意思的是,他还找到一个办法可以鉴别:如果让精神病患者自行诉说,对方可以不带重样说上半天,而正常人不太可能,通常说不了多久,内容就开始重复。“因此,司法鉴定不要一问一答,而是可以给对方自由发挥的时间,这样才能从中发现更多问题。”他认为。

而司法鉴定的另一个难点是,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如何判定其犯罪时处于精神疾病发病状态、由于发病而犯罪?郑瞻培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对情侣原本准备结婚,后来关系破裂,女方提出分手,男方不能接受,把女方掐死了。当地鉴定两次,认为男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因为家属反映他在作案前两个月就“不正常”,比如怀疑父母不是亲生、电视里总讲他坏话、路上有人跟踪他,整天疑神疑鬼,有严重的被害妄想,因此认为他“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但是,被害人家属不服,提出上诉。郑瞻培负责鉴定后,认为对方确实有精神分裂症,但和作案没有关系,“他的作案有明确的动机——因被女友抛弃,愤而杀人。他能清晰说出作案时的情景和心理活动,这表示在作案时他并没有犯病。”郑瞻培说,因此鉴定其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最后判无期徒刑。

在鉴定中,郑瞻培还遇到过更棘手的问题:特殊精神病患者,患的是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短暂发病,也就意味着更难捕捉其发病的时机。比如有一位患者开车撞死行人,他说当时他看到路上有很多人追赶他、耳朵里有很多声音,让他无法控制自己。他说的究竟是不是实话?详谈后,郑瞻培了解到,他在撞死人之前两个月里也有类似幻觉体验,并因此而报警,后来经过核实,确实如此。“司法鉴定是事后鉴定,必须追溯事件的起源、过程,才能推断出结果。”郑瞻培说,“因此,精神检查,需要仔细观察、深入发掘症状、认真进行核实,缺一不可。

愿这两种“技巧”,让更多后来人知道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市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卫生局等多部门联合成立。后来,司法鉴定归口司法行政部门,由司法部认可的鉴定机构纷纷成立,但鉴定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精神检查的技巧缺乏和鉴定文书写作的不规范,是郑瞻培认为最大的两个问题。

精神检查的技巧,最主要是面谈的技巧。“例如,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如何让其讲出作案经过?病人因为各种精神疾病,会导致面谈出现障碍。”他说,曾有位女病人,有被害妄想,一直怀疑别人害她和家人。面谈时,他询问了一句对方父母的情况,谁知她就不再开口了。原来,她认为,问起她父母的人,就是迫害她父母的人。

“要打开话匣子,必须做功课,了解对方喜欢讲什么。例如对于死刑犯,不服要上诉,谈话就可以从上诉开始。”郑瞻培逐步得出经验和技巧。后来,他又遇到一个案例:一个美国人杀死了自己的中国妻子,被捕后一直不讲话,从医院到看守所都保持沉默,却只和律师沟通。郑瞻培通过其律师了解到,对方认为自己不是精神病患者,因此不愿在医院讲话;同时又认为自己不是罪犯,因此也不愿在看守所讲话。于是,郑瞻培选择另一个地方:法院的办公室。一次圆桌会谈,对方一下开口,并且讲了很多。经鉴定,他患有精神分裂症。

“除了谈话技巧,司法鉴定的书写技巧也很重要。”郑瞻培说,“规范的文书,应当详细罗列、分析说明、高度概括、理由陈述。有没有精神疾病、责任能力如何、是不是伪装及为什么、疾病性质如何,这些都要写清楚,而非简单交代或模糊其辞。司法鉴定,事关重大,每个生命,每个家庭都必须被慎重对待。”

曾有一位持有许多鉴定问题的辩护律师阅看了郑瞻培的鉴定文书后,叹言:“我无话可说!”对于郑瞻培而言,对鉴定文书的书写,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路和描述技巧,并在国内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中得到广泛认可与运用。

而这些年来,他更加深切感受到,精神疾病如何及早干预以防止暴力事件发生,监护人如何做好对患者的监护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即使退休后,他依然全国各地讲课、教学,把自己的多年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如今,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仍继续思索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有关的鉴定疑难问题,力所能及地讲授经验之道,并协助参加一些疑难案例的鉴定,尤其通过鉴定案例可以帮助青年鉴定人获得经验,他认为这就是自己人生余年的欢乐。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郑瞻培:一生书写“鉴定实录”-信息快讯网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实践》是他最新出版的又一专著。“目前大多数司法精神病鉴定人出身于精神科临床,长期习惯于用临床思维来思考问题,对具体案例鉴定缺乏全面的法律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无论案例分析、文书表达还是出庭质证等方面,都能反映出来。因此,要努力促使临床思维模式和司法鉴定实践相对接——这正是我写本书的愿望,希望对于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精神科医师,可以有引导和入门效果。”郑瞻培说,“我国司法精神病学事业任重而道远,因此才更需要我们的努力。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毕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会留在人间,留给后来的人。”


作者:宋琼芳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DNA鉴定真的无所不能吗?你可能被很多刑侦剧给骗了
文汇早读 | “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长啥样?图来了!
英雄的礼赞 奋进的凯歌——致敬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周慧芳:医术融合艺术
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致敬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发言: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不能躺在功勋簿上睡大觉!
嘉定环城河步道上拉开300米书法长卷,311人同场挥毫书写《论语赋》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何惧失明,格致有方!眼底病专家徐格致:三十年钻研,只为带光明重返人间
看白领们如何书写“我和我的祖国”
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孙晓东:因为热爱,所以乐此不疲
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人民观点)
共同书写属于复旦人的国庆记忆 3000名师生正大体育馆齐声歌唱庆国庆
共同书写属于复旦人的国庆记忆 3000名师生正大体育馆齐声歌唱庆国庆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实现“人工耳蜗”自主研发和国产化
“警营歌王”尹忆来:在歌声中与祖国共成长
【访谈】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誉所长汪复:心中永远有病人
十一与“国旗下成长”有约,“点燃”上海青少年爱国热情
今天,上海龙华医院膏方预约开始了!65岁以下预约者超七成,青年群体较往年升高
自动控制专家张嗣瀛院士病逝,他和钱学森是同事,90岁了仍在看书、做题……今年已有27位院士逝世
砥砺奋进 书写更新更美时代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维和官兵、华侨华人及留学生盛赞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及盛大阅兵
奋力开启强国强军新征程——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凝聚奋进力量 共创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取异物专家邢光富: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虹:在肝病研究上不断前行
沪上名医 | 上海九院眼科主任医师贾仁兵:又专又精治疗“冷门”疾病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上海市同仁医院影像介入科主任医师茅爱武:将介入事业进行到底
【视频】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教授金汉珍:一切为了孩子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杨浦区中心医院老年医学二科主任医师梁兴伦:我与疟疾和青蒿素的不解渊源
用激情书写医学界的“青春之歌”,四名上海医务人员获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称号
俄选美皇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马来西亚前国王做亲子鉴定
书写中国故事,为什么这25部网络文学作品脱颖而出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