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我们的老院》重温记忆里的老北京与流年

2017-04-01信息快讯网

肖复兴《我们的老院》重温记忆里的老北京与流年-信息快讯网

 

《我们的老院》

 

肖复兴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讯 这是一本有力度有温度的书——作家肖复兴的最新散文作品集《我们的老院》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近日,《我们的老院》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肖复兴与学者赵珩、解玺璋一道,与各界读者分享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以及那些记忆中的老北京与流年故事。

《我们的老院》,是饱经岁月沧桑、历尽世事浮沉的作家肖复兴,在追忆逝去的青春往事时,留下的又一缕人生况味。

老院,老北京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也是这座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重要的一方舞台。这里铭刻了历史的变迁,这里有专属于一个社会群体的故事与传奇。它就像是一座民俗风情浓郁的博物馆,烙下了各种平凡人的平凡印记。在作品中,作者以朴实平和的文字,讲述着自己童年的无忧时光与青少年时代的阵痛与迷茫,同时也纪录下了那些发生在院子里的喜怒哀乐、苦痛与忧伤。我们也得以在这个微小的生活空间中,窥见一个时代普通国人的生存风貌。

童年记忆,对每一位作家来说,都是他个人的富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肖复兴说,《我们的老院》是他一直想写的一本书,也是他的一部最重要的书。本书虽篇篇皆为凡人小事,却告诉了我们最朴素的真理,最真实的善恶。这是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一代人的心灵史。

如今,老院的逐渐消失引发了老北京人一种强烈的文化焦虑感,这是整座城市历史的失忆。而这部作品,正是肖复兴以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对伴随几代人一起生活成长的老院进行的一次有力度、有温度的历史书写,它为人们留下了一段仅属于这座城市的心曲。

学者赵珩说:“肖复兴先生的这部作品,不是讲北京的历史,也不是讲北京行政区划的变化,不是讲北京文化的形成,他是讲最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和这个院子里不同时代发生的往事,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样的书,生活在北京的人读起来极其亲切,没在北京生活过的人,也可以增加对老北京生活的了解。从书的意义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一部作品,这里的文学味道没有多少精雕细琢,肖先生在遣词造句方面本可以使用的很美,但是他没有,而是平铺直叙地写下普通人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

学者解玺璋则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历,而且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价值的,现在特别提倡写个人的历史,因为我们以前比较注重宏观的历史的、国家的、社会的、民族的,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个人的历史。肖老师的这部书恰恰便是写下了人的情感。这个大院里面的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北京,最后落脚在这里。读这部作品,会让你有一种宽阔的胸怀,虽然他写的是老北京的院子,但是你不会局限在这样一个院子里,你也不会局限在这样一个观念里,这里还包含着更多辐射出来的感情。”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也对这部作品作出了高度评价:“如孟元老之写东京梦华,吴自牧之写临安旧事,肖复兴《蓝调城南》和《我们的老院》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他有心有情的记录,让这个城市在火急火燎,热火朝天的拆拆拆之后还能留下一点往日的衣香鬓影。孟子说,故国不是因为有乔木,而是因为有世臣。对于北京,肖先生就是她的世臣。深爱她的来路,揪心她的去路,用文字,还有画笔,记录下她的脉息和光影。”

作者简介

 

肖复兴《我们的老院》重温记忆里的老北京与流年-信息快讯网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北大荒插队六年,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一百余部。曾获全国、北京及上海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近著有《肖复兴文集》十卷等多种。

链接

新书试读

前言:我们的老院小考

 

肖复兴《我们的老院》重温记忆里的老北京与流年-信息快讯网

我们的老院,叫粤东会馆。那是一座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会馆,坐落在北京城前门楼子东侧一条叫作西打磨厂的老街上。清光绪《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记录那时在这条明朝就有的老街上,有粤东、临汾、宁浦、江西、应山、潮郡六大会馆,粤东会馆名列第一。到了北平和平解放之时,这条老街上的六大会馆,仅存粤东和临汾两座。从落生到去北大荒插队,我在粤东会馆里生活了二十一年。

我们大院里,住着各色人等。尤其是老一辈人,表面波澜不惊,却身世如乱云,人生似飘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从童年时光里那些老人欲说还休遮遮掩掩的神神秘秘,到“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所有家庭都被无情地撕开一道口子,让很多神神秘秘的往事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现实。这些活生生的人与事,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人到晚年时,蓦然惊醒,变成我写作的财富,有了《我们的老院》这本书。

纳博科夫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都建立在过去和现实的完美结合中,天才的灵感还得加上第三种成分:那就是过去。”过去的作用,对于文学创作就是这样巨大。在时间的作用下,过去有了间离的效果;在想象的作用下,过去成为写作的酵母。于是,人生不仅是人生,还可以是文学;不仅可以让我们回忆,还可以让我们品味。杜诗云:“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便是让我品味我们的人生、品味我们的老院的路标和路径之一,自古如此。

因此,我们的老院,写的是粤东会馆,已经不完全是粤东会馆。那里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曾经生龙活虎真实地生活在过去的年月里,却也生活在我今天的想象里和重新的构造里。为了更加真实,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对号入座,那些人物,我进行了张冠李戴,甚至偷梁换柱,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可以说,我今天笔下的我们的老院,是地理意义上的粤东会馆,是历史意义上的粤东会馆,也是文学意义上的粤东会馆。它是为粤东会馆写传,也是为我们的老院写意。它属于那条已经被破坏被腰斩或者叫作被改造更新的老街,更属于我们,属于我自己。

正如纳博科夫所说的过去对于现实的重要作用,要想真正走进我们的老院,重新梳理一下粤东会馆历史的空间和地理的肌理,也许还是很有必要的。

据我所知,在北京城,以广东或广东各地方名字命名的会馆有很多,比如新会、蒲阳、潮州、惠州、肇庆等会馆,真正被称之为粤东会馆的,自有会馆以来,只有三家。

先说第一家和第三家。第一家建的最早,第三家建的最晚。

第一家在广渠门内。据我的同学王仁兴1984年考证,这第一家粤东会馆开始叫作岭南会馆,是旅京的广东同乡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的。北京第一家会馆,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当时一位在史局任职的官员首议兴创,在菜市口建的安徽会馆,也就是说,第一家粤东会馆比它只晚了六年,当数北京最早的一拨会馆,历史很悠久了。

当年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广渠门激战后金军,不料背后让人捅了一刀,崇祯皇帝偏偏听信了小人谤言,袁崇焕被诬陷而在菜市口凌迟处死,其骸骨最早就是广东乡亲偷偷埋在粤东会馆里的。以后袁崇焕祠(现仍在)是在粤东会馆附近建的,那是清朝的事了。袁崇焕无疑给最早的粤东会馆抹上了最光彩也最神奇的一笔。可惜,这座最早的粤东会馆,明末的时候就已经毁掉了。

第三家粤东会馆是在南横街的东北角,它建成于清末。依然是广东同乡出资,买下康熙年间大学士王崇简父子的怡院一角,占地六亩,比最早的粤东会馆大出几倍。显然,广东人越来越有钱,在朝廷里越来越有势力。而且,那时的广东人如现在的北京人一样格外关心政治。戊戌时期,保学会就是在这里成立,变法的风云人物康、梁等人都曾经出入这里。民国元年,孙中山来京时的欢迎会,也是在这里召开的。他们都是广东人。想那时,出入这里的都不是庸常之辈,个个心怀百忧,志在千里,且吟王粲,不赋渊明。可以说,那是三座粤东会馆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这种辉煌,一直延续到北平解放之后。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开通菜市口南北大道,南横街以西被拆了一片,占据南横街东北角的粤东会馆首当其冲。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曾经提出手下留情,希望能够保住粤东会馆。其实,只要让新修的大道稍稍拐一个弯,就能将这座老会馆保下了。但是,老会馆没有新大道值钱,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短浅。

2004年,我曾经专门去那里寻访旧址,那时候,还能看到一点粤东会馆残留的影子。因为它大门外的一株老树还在,而它的邻院虽然破败,却也还在,依然可以让我想象一点它的前生前世。前不久,我又去了那里一趟,却连这点想象都没有了,新建的楼房,挤压得南横街接续往西缩,一直快到粉坊琉璃街了。想当年,拆这座粤东会馆的时候,是将梁柱等建筑材料都按编号拆下的,政府曾经允诺以后将粤东会馆和连同拆掉的前面不远处珍稀的过街楼,一并异地重建。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异地重建的事,无人再提,人们的记性真有点儿撂爪儿就忘,这座最为辉煌的粤东会馆也就如此风流云散。

下面再来重点说第二家粤东会馆。之所以重点说它,是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老院呀。

这座粤东会馆建于明末清初,老门牌是西打磨厂179号,新门牌90号。当时,广东同乡嫌广渠门那里的面积小,而且偏僻,交通不方便,出资迁到西打磨厂,紧靠皇城,占地两亩,盖了这个新粤东会馆。想那时的广东人和现在一样,能折腾,起码是赚了钱,要不怎么能够置办第二房产?新建时将粤东会馆曾经一度易名为嘉会会馆,后又改了回来,足见对粤东会馆的钟情。我住的时候,会馆肯定是清末民初时翻修的了,不过基本格局未有大的改变。据说,清光绪年间,广东人陈伯陶写过一副怀念袁崇焕的对联:粤峤星辰钟故里,蓟门风雨引灵旗。专门送到粤东会馆保存,可惜,我问过老人,谁也没有看到。

它是一个三进三出的大四合院,街旁的高台阶上,两大扇黑漆木门,两侧各有一扇旁门,虽然破败,但基本保留着当年的风范。大门内足有五六米长的宽敞过廊,我们叫它大门道。过廊里西侧有一大间房子,有门无窗,是当年的门房。东侧有一块贴在墙上的黑板,是抹在墙上的水泥,再刷上一层黑漆,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产物。当时,在上面写着最高指示——毛泽东的语录。有意思的是,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好多年之后重访大院的时候,不仅它还健在,而且,上面用粉笔书写的语录也还健在。有趣的是,那语录正是当年我写上去的。小二十年过去了,喧嚣不再,笔迹犹新。

过廊外是宽阔的青砖铺就的甬道。其东边一侧,有一个自成一统的小跨院,小跨院里,一排三间倒座房,两间西房,两间南房,想应该是当年乡里一些赶马车的下人住的地方。西侧是一片凹下一截儿却很开阔的沙土地,是用来停放马车,让马匹休息蹭蹭痒打打滚的场所。最早的时候,那里曾有一棵垂杨柳树。我小时候,那里还是可以踢球的操场,可见足够的宽敞。方砖甬道,高于东西两侧,甬道的下面挖了一个一人多深的大坑,上铺一块大木板,下面藏有全院的自来水表,捉迷藏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常常藏进去,就像电影《地道战》一样,谁也找不着了。

然后,看到的才是真正的第一道院门,中间是有盖瓦的墙檐和牌坊式的门柱组成的院门,按照老四合院的规矩,它应该叫二道门,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它的两边是骑着金钱瓦的院墙。迈过院门前后几级台阶,迎面是一座影壁,影壁东边是一片空地,西边是一座石碑,写着好多人捐资重修粤东会馆的名单和缘由。再往里走,是以坐北朝南正房为中心的三座套院,与大门和影壁对照,中心稍稍偏西一些。除第一座院(我们叫它前院)有了前面的二道门,不再设门之外,其余两座院即中院和后院,各有朝东的一扇木院门,一为方形门,一为月亮门。

这两座院内,中院种有三株老枣树,后院有东西两块花圃和一架葡萄架,后院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很窄,我们称之为夹道,里面种着两棵桑葚树。这是我们的老院里最好的房子,后院幽静,仅住两户人家,还是亲戚。中院最大,不仅有东西厢房,还有和前院正房背背相靠一排三大间的倒座房。

前院那三间正房,最早是房东住,他是广东人,是不是最早粤东会馆主人的后裔,我就不清楚了。大院已经多次易主,他应该是大院最后一任的房东了,后来院子交了公,归房管局管理修缮,他们一家依然住在这里。应该说,房子不如中院和后院的正房,我不知道为什么房东自己住。相比较,前院显得要局促一些,因为没有院门,正对着影壁,但是,前面的空间还是不小的。它有宽敞的走廊和高台阶,左右两侧各种有一棵丁香。小时候,我们常从家里拿出床单或被单,挂在两棵树之间,成为我们演戏舞台上的幕布,舞台就在房东房前的高台阶上。房东家人很少,人很和善,不管我们,任我们在那里连唱带跳地折腾。

我小时候,大院的西厢房已经没有了,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不大符合这样三进三出四合院的建筑格局。正规的大四合院,三座院落自成一统,三座院落的外面,是应该有东西两侧的厢房的,更讲究一些的,还会有环形的游手走廊连接。粤东会馆纵使没有那样的讲究,起码不会没有西厢房的。我怀疑紧邻我们老院的西边的大院,以前会不会就是它的西厢房。因为西边这座大院,非常狭窄,两侧的房子也都很窄小,中间的走道,痩得仅能走一个人。会不会是依托我们老院的西厢房,改造而成了现在的样子。当然,这只是我的揣测,没有一点儿依据。

我们的老院的东厢房,非常齐整,我小时候,一溜儿东厢房,足有十五间之多。这一条从前院直通后院的过道,笔直而悠长。我家就住在东厢房最里面的三间。据说,那三间房子,曾经是主人家的厨房。那时候,整座大院就一家人住,厨房显得宽敞气派。我家刚搬来时,最里面的一间还有残存的灶台,拆除灶台时,我爸发现埋在灶台下面的几块长条形的金闪闪的金属,以为是金条呢,喜出望外地拿到银行一验,空欢喜一场,不过是黄铜而已,是当年为祭祀灶王爷图个吉利的把戏。读中学的时候,每天上学放学时走进走出我们大院,经过这条长长的甬道,要走老半天;那时候常有一个女同学到我家来玩,一路各家窗户里扫射出来的目光,纷纷落在身上,越发觉得心重路长。

来源:新浪读书、凤凰读书等

消失的老城墙:致老北京无处安放的青春
河南南路老北京烤鸭店烟道着火 现场浓烟滚滚
【社会观察】养老院长“双11”剁手记录
一个从小内向的孩子的呼吁:别再打击我们的内在力量
杨度梁启超后人合写祖辈_夫妻联璧讲述《杨度与梁启超——我们的祖父和外祖父》
结合自己与篮球的缘分,姚明在宋庆龄讲坛开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长最好的向导
收入不低没有乱花钱 我们的财富怎么就消失了
上海人都懂的的老字号 最好吃的上海味道全在这
联赛总决赛第二战连下三局击败北京队 “大心脏”展现上海男排冠军气质
探访北京共享单车维修点:近3000辆待修,多数系人为破坏
今天我们如何自然地跟孩子说“性”
总比分3比1击败北京队,上海男排夺得联赛第十三冠
【每周一书】《变革与习俗:我们时代面临的挑战》
孩子上全寄宿幼儿园后跟我们疏离了 怎么办?
2017年美国大学毕业季,一定不要错过他们的演讲!
暖哭无数人!北京四中初二女孩的作文爆红网络,她的语文老师这样说 | 独家
那些激荡人心的对白,我们曾倒背如流
北京都开始学位摇号了,上海离 多校划片有多远?
沪公布2月旅游质监简况 国内游云南安徽投诉多
2016年度长江学者名单公布!上海49人入选
【三味书屋】当下如何整理我们的诗歌
当我们说死亡其实在说尊重生命 复旦首届“生命文化节”开讲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
200年间,我们对帕金森病的诊治不断深入,让大脑再次活跃起来
上海这些百年以上的老字号 全吃过的才能叫老上海
“妈妈,我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到2020年,老师们的工资将改变现状,大有变化!
【阅读西方】《大师与他们的音乐:指挥的艺术与魔力》
春天的北京,培植中国的电影文化厚土
暑假,养老院和托儿所“玩”到了一起
邹静之《断金》展现浓浓老北京味儿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