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人才有了晋升“直通车”

2017-12-28信息快讯网

本报讯 (首席记者唐闻佳)留美归来的国家“青年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刘尽尧昨天参加了学院的医学科学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会。他是上海交大医学院成为上海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和“人才30条”相关人事行政权下放政策的首家高校试点单位后,首批享受到这一政策优惠的66位年轻学者之一。

这标志着对医院专职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通道更加畅通。

1983年出生的刘尽尧,专业是化学方向,2013年从上海交大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留学,先后在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今年10月加盟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投身全新设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汇聚着一批他这样的非医学专业科研人员,他们大多在海外高水平大学接受过科研训练,如今投身于前沿的生物医学转化研究。

以往,这类交叉学科领域的医院专职科研人员,在职称申报时常常遭遇障碍,比如,老政策偏向医学类专业背景,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交叉学科人才进入医院,实为医学发展后出现的新情况。

“这使医院难以留住一些急需的拔尖专职科研人员。而这类拔尖人才的研究也必须要与临床结合,而不是写在纸上、堆在架上。”上海交大医学院人事处处长牟姗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各家医院,此类专职科研人员规模不小,占医生总数的5%至10%,他们正与医生密集开展转化医学前沿研究。

中办国办《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和上海“人才30条”吹来了政策春风,让一切有了改观。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上海“人才30条”关于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评价机制的要求,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委批准,上海交大医学院成为全市首家试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审的高校,组建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

昨天,上海交大医学院首场“高评会”举行。根据全市统一的“高评委”组织规则,上海交大医学院组建了首届医学科学研究系列高评委及专家库,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以及医学院系统的部分院士、“千人计划”获得者。

上海交大医学院还将“高评会”与该校破格聘任政策相衔接,将附属医院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纳入破格晋升通道,并且为海外回国人员建立“绿色通道”。刘尽尧今年就作为新从海外引进的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当年就参评正高级职称。

“这些举措尊重了医学发展的时代规律,有利于畅通一批高水平临床科研人员的晋升通道,更有利于学科交叉整合,推动临床研究开展。”上海交大医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AI人才“奇货可居”,应届生50万年薪没出校门就被抢光
吸引高端人才 两位诺奖得主将在沪拿"中国绿卡"
科研创新总是从“不可能”中出现
语言学研究一定要有跨学科视野 一一一专访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王士元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上海产研院“创新先锋”人才计划:为青年科研人员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这一年,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增长近两倍
申城新选拔106名“领军人才”
上海8类人涨工资方案出炉 涉及技能人才、科研人员等
中国成就闪亮2017年科研“世界榜”
机器人手术是机器还是人在开刀?上海交大医学院“网红”思政课迎来特别一课
那些复旦科研学霸背后的故事
申城率先立法管理预付消费卡
缓解儿科就诊潮,家长心态要“降温”
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学科评估这根“指挥棒”该怎么看
从第四轮学科评估透视上海高校学科建设
厚植人才优势,有“流量”更需“引力”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丨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扎根国防科研 不负强国初心
王泽山:“中国诺贝尔”科研“成瘾”
厚植人才优势,看“流量”还要看“峰值”
大数据定位学界前万分之一“高峰人才”
新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上海高校何以表现抢眼?
今年首批三项出入境新政推出,在沪工作外籍人才可兼职或自主创业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全硅激光器,以硅为增益介质产生激光
AI人才争夺战,中国已经入场
“医学科研正在升级医疗服务”观察系列 | 高端医疗器械实现“中国创造”
王辰院士出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
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华山医院外科手术团队传来捷报!
你辛苦养大的不应是癌,医学专家呼吁工作场所防癌抗癌大有可为
李克强: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