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种子”开幕 思考100年后的未来
“远景之丘”在施工中
越来越多的艺术展正在打破“圈子游戏”的束缚,从室内走向了户外,从小众走向了公众。昨日,首届“Shanghai Project|上海种子”开幕。记者看到,在喜玛拉雅美术馆正门处,一幢长76米、宽6-11米、高23米的庞大建筑赫然崛起。其外形呈“山”状,表面由白色涂料的脚手架搭建而成,空间内部与顶部漂浮着60棵绿植,远远望去宛若庞大的室内森林。这是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为“上海种子”定制的户外空间,名为“远景之丘”,是这场“艺术盛宴”最重要活动场地之一,许多观众兴奋地玩起自拍。而与此相呼应的是,在世纪公园的绿地草坪上,刘毅设计的“种子星球”也惊艳亮相,吸引了众多孩子。
“更像一个艺术节”
“我们要打造一场容纳当代艺术、建筑、设计、表演、科技等领域的文化项目。”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很早就为“上海种子”确定了该项目的跨学科性。他说,这颗种子“更像一个艺术节”。
“要举办跨学科的大型项目,仅靠美术馆的物理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室内走向户外。”李龙雨介绍,“远景之丘”作为新增空间,主要承担举办讲座、论坛、艺术展的功能,另外还设立独立咖啡区域。
按照计划,“上海种子”的场地以喜玛拉雅美术馆和证大朱家角艺术馆为定点,辐射至全市主要地标,如世纪公园、外滩、世博园等区块。
首次来沪的尼日利亚的奥托邦戈·恩坎加是第一个入驻“远景之丘”这一空间的艺术家,她带来了代表作《土地对话》。表演现场,三张木制桌子摆成环状,上面放置着各种本地产品。恩坎加的团队代表她与观众讨论土地、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话题。另一边,《X世代》作者道格拉斯·柯普兰在“远景之丘”附近展示8组霓虹灯装置,呐喊“我备份了自己,以防万一”等“22世纪的宣言”。除此之外,艺术家徐冰也将于9月入驻空间,带来作品《背后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和藤本其他几个作品一样,“远景之丘”可供观众现场攀爬。
思考100年后的未来
上海种子项目以“远景2116”为主题,号召大家都来思考人类100年后的未来。作为一场独特的思想盛宴,它不仅仅聚焦艺术、人文,而且创造性地涵盖了科学、技术、医学和生态等多个领域,试图在学科碰撞中激发出新的对话与交流,并把成果呈现在上海和世界面前。
以公众为出发点是“上海种子”强调的项目理念,李龙雨说,“以往美术馆习惯在固定的空间内推出静态的展览,但观众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若要做一场吸引人的艺术节,首先要激发观众的参与度。”
据悉,首届“上海种子”用跨越近一年的时间,分为两期举办,“第一期”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空间设计、跨领域的展览、快闪图书馆计划(Pop-up Library)、儿童项目、市民参与项目、“奇点”公开征集项目。作为“上海种子”公共参与项目的一部分,上海种子联合Wutopia Lab创始人、建筑师俞挺发起对其改造的旧空间的新利用。同期还将召开上海种子暨国际双年展协会论坛,汇聚著名策展人、学者和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关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第二期”将于明年4月开启,并延续一场为期100天的主题展览,于7月底结束。在此近一年的周期内,“上海种子”还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展览、讲座、公开征集、工作坊等活动,提供更多参与公共讨论的时间、空间和渠道。
有意思的是,“上海种子”取消了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合作关系,所有参展者都被称为“研究者”;同时,针对部分项目,一位“根基研究者”将带领“研究者”团队共同完成项目。
本届“上海种子”的一位根基研究员,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张海濛将于十月率领团队推出线上游戏《玩出未来2116》;聚焦青年创新群体的平台型项目——“奇点”则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最终以展览形式呈现来自89后新一代的世界……人类100年后是什么样?每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上海种子”项目希望研究员和观众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