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回农村一湾碧水一池清泉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早日唤回碧绿的河水、清澈的池水……”这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汤勇在日前举行的科技助力“剿灭劣V类水”专项行动出征仪式上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浙江省农科院在科技治水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利用科技成果帮助地方政府开展城乡河道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汤勇介绍,本次出征,该院85位省级科技特派员组成5支专项行动队,带着新成果、新技术奔赴浙江全省各个地市,开展“剿灭劣V类水”大会战。
微生物生态修复“长治久安”
位于金华市金东区的源东乡丁阳岭村,以桃花盛景闻名。每年三四月份,源东桃花节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但之前,村口的池塘却因黑臭而破坏了好山美景——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汤江武拿出治理前拍摄的老照片,水体浑浊,水色泛黄,很煞风景。
“这个池塘承担着村里50多户人家的日常清洗功能,氮磷指数超标严重。对此,我们为其量身定制了治理方案。”汤江武介绍,以往主要通过清淤、换水等方法治水,但这些方法的效果往往无法持久。为此,浙江省农科院专家首先进行人工增氧和投放高密度的微生物制剂,恢复微生物的矿化作用,使水体中现有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态,有效抑制了厌氧微生物的代谢,减少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产生。此外,利用微囊固定化技术,保证微生物更长效地降解污染物,同时固定化材料周围也会逐渐形成相互连接的生物膜,可封闭并防止淤泥中污染物的上浮,从而发挥“锁底”的作用。最后,利用多功能生态浮岛技术,通过人工配套种植一定数量的净水植物,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并达到植物造景的目的。
“仅仅两个月,黑臭池塘水质得到显著提升,水面景观大大改善,水质指标由治理前的V类提升到Ⅱ类,水体透明度提升50厘米以上。”汤江武表示。
如今,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在金华多地推广应用,还在安吉县域核心示范区杭垓镇五村、报福镇石岭村等50余个农家乐污水处理工程中发挥奇效。
“科学+生态”从源头入手
“劣V类水的问题看似在水里,根源在地里,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重要因素,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和流失易引起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吴长兴介绍,多年以前,专家进行了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学科结构调整,以水、土污染源头控制、水体和生物多样性修复、生态保护等为切入点,开展技术研发和集成,取得了优异成果并得到广泛运用。
有着800多年种植历史的泰顺茶以朴实典雅著称,而如今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的茶在继承泰顺茶优良品质的同时,增添了更多的“绿色”元素。与其他茶场相比,这里的茶树茎秆更粗壮,叶子油光发亮,更加厚实。其中的秘密就在于,这里的茶树施得可不是一般的肥。
“茶场使用的肥料是根据茶场茶叶养分吸收特性及需肥规律特别配方的茶叶专用有机肥、生态有机液肥,配套有机肥改土、营养调控技术等多种栽培技术,可有效提升茶叶的品质。”吴长兴介绍,此外,在茶树间套种具有固氮能力的优质绿肥品种“白三叶”,既可覆盖保湿,防治水土流失,抑制其它杂草入侵,又可以作为高效绿肥使用,提升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减少肥料使用量。同时,茶园中还星罗棋布地安置了黄色的太阳能灭虫灯,可有效杀虫,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茶场‘不施化肥、不喷除草剂、不打农药’的管理原则,在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更是对水源地环境的一种真诚爱护。”吴长兴说。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变废为宝”
提起苍蝇蛆虫和畜禽粪便,不免令人恶心,但浙江省农科院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团队成员却把蝇蛆当成宝。位于湖州南浔区千金镇的宏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蝇蛆处理猪粪的企业。公司负责人杨洪泉介绍,南浔区位于南太湖畔,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年出栏生猪65万头、鸡1000万羽的养殖污染治理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自2010年开始,我们引进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团队的畜禽粪蝇蛆生物脱水转化、好氧堆肥生物发酵、高效活性有机肥及蝇蛆蛋白粉等先进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高值利用。”
浙江省农科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团队负责人薛智勇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蝇蛆体内含有抗菌肽等活性物质,蝇蛆蛋白制成的饲料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病效果。10余年的技术积累和开拓创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在桐乡、德清、湖州、萧山等地建立项目核心示范基地7个。薛智勇和他的团队相信,他们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之路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