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上海营商环境 | 服务跨前一步,十多年“死结”得解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通过大调研发现一些困扰企业多年的难题,便探索在金桥片区设立“不管部”窗口受理各种“疑难杂症”——
服务跨前一步,十多年“死结”得解
上海一直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去年下半年以来,制定实施了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和十方面专项行动计划,无论是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还是企业办事成本,都在大幅减少。
正如市委书记李强指出的,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指示要求,始终把企业、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为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有力支撑。
一个困扰立邦公司多年的“死结”,在大调研过程中被解开了。
这个“环环相扣”的难题始于十多年前:当时,立邦公司与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土地转让协议,拟新建研发中心及亚太中心项目,并支付了部分土地款。但到了执行时,由于周围部分农村宅基地尚未完成动迁,因而没法完成土地交易手续。
动迁工作若干年后结束,但土地政策已完全变了——现有土地基准价已作调整,无法按原合同完成土地交易手续,最新规划土地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让土地交易难上加难,企业进退两难。
金桥管委会、金桥集团、金桥街道等组成的“调研小分队”日前来到立邦公司“找问题”。公司负责人把这道难题抛出来时,并没抱太大希望。但企业没想到的是,几天以后,问题竟然解决了。
“针对企业提出的难题,我们当场召开现场会议。”金桥管委会工作人员杨晔告诉记者,一味沿着原有路径走下去,政策的确难以支持,那是不是可以转变一下思路呢?这时候,不同部门“组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有部门提议,依据平台公司可以新建通用厂房的政策,终止原有合作,由金桥联发和立邦重新签订框架协议,按照立邦项目要求,定制通用厂房,完成后租赁给立邦用作研发和总部项目。这样,既不影响土地政策,又解决了企业所担心的情况复杂、流程繁琐、费用巨大、项目可能搁置等问题,可以让研发中心尽快落地。
目前,金桥联发和立邦均认可了建议方案,操作路径也已确认。
每个部门都往前跨一步,一个纠缠了十余年的“死结”就此迎刃而解。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金桥管理局副局长殷宏坦言,“我们在大调研中发现,很多难题都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发力才能解决。金桥管委会将设立‘不管部’窗口——当企业碰到问题不知道找谁时,就可以到这个窗口来询问,窗口必须接单,通过内部协调,找出解决方案。”
大调研的最终目的是医治痼疾顽症、解决共性问题。这也是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吴伟平的感想。大调研启动以来,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已走访调研117家服务对象,收集办理198条意见建议。在上海中心大厦走访调研时,有入驻商户提出,在办理证照过程中,每家企业都要重复提交大厦规划许可证等一系列房产证明材料,这类问题不是个案。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回应,由上海中心大厦集中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提供网上办理事项清单,免去商户重复提交材料之累和往返奔波之苦,“下一步,我们将巩固这一做法,并将其上升到制度层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文:本报记者 徐晶卉
>>>相关阅读
餐饮环保监管形成“黄浦模式”
市环保局通过大调研,梳理典型、提炼经验,形成一套“让油烟不再扰民”的新做法
在上海中心城区,大大小小的餐饮企业“无缝”融入商圈、社区,提升了城市的温度,同时,其油烟扰民也一直是居民投诉最集中的环境问题之一。如何对餐饮业加强环保监管,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市环保局在近期的大调研中,梳理典型,提炼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做法。
在上海的时尚地标——新天地,以跨界为主题的“The House新里”现有租户11家,其中6家是餐饮租户,2家轻餐饮。在这栋商务楼楼顶,并没有形成“烟囱林”,各家的烟管被统一接入了一根主烟道,油烟废气在排放前会经由楼宇业主安装的两套集中式油烟净化装置处理达标。这根主烟道上,还安装了环保部门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
黄浦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一边给记者展示手机App端的排放检测数据,一边介绍说,对“The House新里”的油烟,监管的主要精力是“抓大”——不仅在于盯住大管道,更在于让楼宇业主为污染排放和环保设施运行“负总责”,行政效能由此显著提高。
楼宇业主方需要承担的责任,一方面是集中建设、维护环保设施,并根据其处理能力,合理安排租户业态和经营规模;另一方面,业主通过与入驻的小餐饮机构签订环保监管协议等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从而将日常监管做得更实。
强化业主的环保责任,并不意味着为其增添沉重负担。事实上,之所以“抓”,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放”。在黄浦区,商业楼宇只要环保设施到位、日常监管到位,入驻的小餐饮企业,其环评备案程序将被豁免。由于流程简化,而且违规风险降低,最终,环保表现更出色的楼宇,自然对租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一次针对餐饮业的大调研,也覆盖了相距不远的思南公馆,这里同样试点了“以大带小”“抓大顾小”模式。许多栋老洋房里入驻着约30家餐饮企业,业主为他们统一建成油污废水处理设施,并结合处理能力为餐饮商户提供“排放配额”。
可以说,黄浦区环保部门在餐饮方面的监管经验,其基础在于业主对租户最了解,因此,无论楼宇内的空间如何腾挪,无论入驻业态如何变化,“接地气”的环保监管始终不会缺位。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餐饮行业的环评管理目前已全面从审批制切换为备案制。以往,一家餐馆往往要耗费一个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环评批文,进而办理其他必备的证照。而在备案制下,许多企业可以在当天完成备案手续,大大优化了营商环境。不过,餐饮业环保事前审批的放松,也使得事中、事后管理压力陡增,要想依靠现有监管力量做好监管,必须有制度创新。
在今年早些时候的调研中,“黄浦经验”得到了市环保局的重视和肯定。同时,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餐饮业者对环保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了解不多,造成企业环保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为此,市环保局快速行动,目前已与市餐饮行业协会编制了《饮食服务业环保守则》,将餐饮项目如何选址、油烟排放口如何设置、环保设施如何运营、环保标准规范有何要点等,精炼为七页的手册。利用手册,环保部门可以对餐饮经营者更充分告知,并要求其自主承诺遵循,这与之前“抓大顾小”的尝试一起,构成了更完备的餐饮业环保管理模式。
民以食为天,监管要接地气。据悉,结合“黄浦经验”,环保部门将适时把更好的事中事后监管向更多中小餐饮业态辐射,并与环保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比如将环保监管下沉到街镇,更多对接社区网格化管理,并强化自律。相信油烟扰民的问题必将彻底化解。
文:本报记者 张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