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团应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
本报讯(记者徐璐明) 德国科隆爱乐乐团将在音乐总监弗朗索瓦-格扎维尔· 罗特率领下再度来到上海,于2月14日在上海大剧院献演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马勒《第五交响曲》。昨天,罗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马勒 《第五交响曲》 的首演正是马勒本人于1904年亲自指挥科隆爱乐乐团在德国科隆进行的,“每一个乐团都应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我们要呈现给观众的是科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提起科隆爱乐乐团,上海乐迷不难回忆起2010年乐团随科隆歌剧院带来瓦格纳四联歌剧 《尼伯龙根的指环》时的轰动景象。作为德国科隆市的文化名片,科隆爱乐乐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2014年,来自法国的指挥家弗朗索瓦-格扎维尔·罗特成为科隆爱乐乐团和歌剧院音乐总监。在罗特眼中,科隆是一座艺术之城,一座多元化的城市,不同的人在这里生活,带来了不同的音乐以及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态度。在这种独特文化的浸染下,科隆爱乐不仅仅是一个拥有历史积淀的老牌交响乐团,乐团本身包容多样、灵活多变,以开放而兼容并蓄的姿态去诠释作品。
此次是罗特上任后首度率领科隆爱乐来到上海,音乐会恰逢情人节,这两支曲子也恰好都带着“爱”的印记。1806年,贝多芬创作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时,正值他与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而马勒写 《第五交响曲》 的时候,恰好完成人生的一大转变———他与阿尔玛·辛德勒于1902年3月结婚。阿尔玛在马勒生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马勒曾经说第五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自己献给阿尔玛的“爱情宣言”。马勒《第五交响曲》 标志着马勒音乐风格的成功转型,他将交响曲体裁发挥到极致,也是马勒人格分裂在音乐上的表现———悲惨和欢快、沮丧和癫狂、痛苦和欢愉、绝望和希望,所有的对立并存于他的音乐中。